「回歸祖國,當家作主」,這八個字一直困擾我。
祖國就像鄉下,大陸的民工春運就回老家,但香港人一向對鄉下沒有甚麼歸屬感。
我們道理上明白,鄉下就是自己祖先出世的地方,和自己甚有淵源;可是,這種淵源很難轉化為感情。有很多香港人可能一世都未回鄉,也不想回鄉。鄉愁云云,對香港人不起作用。
香港人的「鄉下」,是日本,泰國,英國;日本地震,泰國水災,英格蘭出局,香港人便散發濃烈「鄉愁」,天天祈盼「何時能讓我到泰國做spa?好耐無去啦。」
回歸祖國的興奮,有時反不及日本機票減價。
當家作主嘛,我是很認真的思考,究竟回歸前後,香港人的實際利益,有何增減?
大陸最愛比較解放前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常說解放前的舊社會有吃人的萬惡地主,解放後則是「翻身農奴把歌唱」,證明解放很好。
那麼,回歸後有甚麼好處?我們的假期有增加嗎?沒有,一換一,英女皇壽辰變佛誕。回歸後,中文地位有提升嗎?可以不講英文了嗎?沒有,母語教學令我們知道,中文地位更低,去蘭桂坊仍然要講英文。
當家作主,香港人的決策自主權,比回歸前更大嗎?沒有,彭定康還有全面直選,回歸後偏偏有一半功能議席,是大部份港人無份投票。
回歸後,我們的房屋問題解決了嗎?沒有,1992年張之亮的電影《籠屋》今天可以原裝推出3D版,無人會識穿。
那麼回歸究竟有乜好?我們燒八百萬放煙花慶祝,究竟慶祝甚麼?除了虛妄的「當家作主」,有無實際的好處?
我只知道,回歸前,英女皇訪港,我們沒有出動兩米高的水馬以及超級胡椒噴霧,也沒有記者因為問問題而被拖走。
所以我明白了,作為政府,回歸後權力大增,他們才是回歸受益人。看,煙花璀璨,回歸十五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