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價極大業界研新指標取締

代價極大
業界研新指標取締

Libor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向是市場的借貸利率指標,現時全球有約值800萬億美元的衍生工具及借貸。
不過,由於Libor是根據多家銀行提交他們認為可行的借款利率計算出來,而非根據實際的貸款利率計算,在近年短期融資市場的流動性下降情況下,早已被人垢病指其含有太多猜測成份,不足為信。
事實上,業界近年已不斷研究使用其他指標取締Libor,以野村及瑞銀為例,兩行近期已就使用由存款信託及結算公司(DTCC)編制的GCF回購指數(GCFRepoIndex),作為取代Libor的利率指標工具。DTCC是進行金融合約結算的組織,而GCF回購指數與Libor不同的地方,是該指數以市場上實際回購協定的利率來編制,而非一項估算數據,而回購活動正是很多銀行作短期融資的關鍵渠道。
野村及瑞銀現時在利率掉期交易時,已開始使用GCF回購指數作參考利率,據DTCC表示,上周GCF每日平均的回購成交額達2330億美元。

憂引爆另一危機

不過,有專家指出,現時Libor制度雖然不健全,但卻牽連甚廣,若要完全檢討必要非常小心。若動輒以另一個制度或指標取代Libor,會令借貸成本上升,不只銀行有事,一般業主及債仔均受牽連,在經濟前景不明下,成為金融危機另一火頭。
據英國監管機構FSA指出,單在去年上半年以Libor作為借貸指標的金融活動已高達554萬億美元,同期全球GDP僅為35萬億美元;只要將相關利率指標改變不足1%,已等於整個歐債拯救基金的數目,並間接影響全球正在供樓的業主及所有退休金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