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當科學家做基金經理 - 李大同

環球透視:當科學家做基金經理 - 李大同

現代經濟學其中一項原則就是金融發展利好經濟增長。因經濟發展需要存有一個中介角色,將貸款人及借貸人連在一起,及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分配資源。然而,由50多個國家央行組成的國際清算銀行(BIS)最近發表年度報告中提到了一點,十分值得大家思考。

金融過度發達累增長

其實一直都知道,一旦大市好景,很多在大學攻讀工程、數學的畢業生,甚至科學家,紛紛投向金融業的懷抱。但BIS的報告則對此作了一個科學化的研究報告,點出金融發展的確可以利好經濟,但只要到了臨界點,金融業再發達就只會對發展及增長造成拖累。
報告中提到一個由BIS經濟顧問StephenCecchetti及經濟師EnisseKharroubi發表題為「Reassessingtheimpactoffinanceongrowth」的研究,指當金融業蓬勃時信貸亦會跟隨膨脹,然後會與一些以研究及發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為主的行業及企業爭奪資源,例如是電腦科技及航天業等。
金融業越趨發達除了會令原本打算投向研究的資金,轉移到回報更高的投資項目之外,人才亦是被搶奪的資源之一。金融業過度發達令到腦袋錯配情況不斷出現。很多原本研究如何送人類上火星的火箭科學家,又或立志研究治愈絕症的科學家,都由於薪金花紅極度吸引,選擇穿上筆挺西裝到華爾街上班,研發複雜到令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衍生產品予人投資。
研究採取樣本的國家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及英國等國家,發現當一國家的金融業正高速發展時,國內高度依靠研究及發展的行業增長會每年放慢1.9至2.9個百分點。事實上,這些資源錯配在金融泡沫出現時難以發覺,但當泡沫爆破時,就會發現明顯的過度投資。
大部份投資者不願意見到金融危機,但當危機出現令金融業重新洗牌,也許會令科學家出身的基金經理回心轉意,該報告更推算科學家變節成對冲基金經理的成本!報告未有指出金融業發展至哪種程度會拖累經濟增長及發展,但提出令人深思的結論:金融業發達不一定會利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