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中環交易廣場米芝蓮餐廳「翠玉軒」或可置身維港景色「八月居」吃任何一口夏日專輯,「土樓三弄」客家特色菜都是過去想也沒想過的構思。土樸味純客家菜本是鄉土食制,與所謂都會高貴近乎絕緣,不要說菜系,就氏族而言一些日子之前不止少數也不會高喊自己客家人,圍村人。風頭火勢更不會有太多人表白自己原居民,無謂被人問候家中可有僭建?政府給了多少與市民不共戴天優惠?
其他菜式不同程度也有人聞過,嘗過;單這味「番薯爽」特別陌生。相信鄉野吃食歷史長河知道這道爽口零食者不少,可能普通,時代變更以令煙消雲散。究其緣由,那路可真長!
對食材歷史有些許認知者當不可能忽略身邊好些不離不棄食品根本一百年前甚至50年前在中國人口腔腸胃從來未出現過,瞬間變作不離不棄不能沒有,天天天天與共的吃食親密戰友。番茄、辣椒、玉米、芋頭、冬瓜、南瓜、芒果……當然少不了番薯。
土樓三弄食譜有一道健康食品;番薯缽仔蒸飯,吃過的人都大叫香甜過癮,那可是一些時代之前,米糧不足,一半米一半番薯既可吃飽又不用解釋更受到兒童歡迎的「欺騙廚藝」。看黑澤明電影《羅生門》始知古代日本只有皇族大官,富戶並武士始得機會吃米飯,種米的人卻要捱番薯……
未知黑澤先生做過詳盡調查沒有,幕府時代;番薯已到埗日本?落地生根?南方一隅的香港,粵東,閩東南及珠三角周邊百多二百年前便是人口遷移海外大本營,賣豬仔後死不去衣錦還鄉客家人,閩南人,上番禺人,中山人,五邑人,潮汕人將委身國的食材種子帶回故鄉只望家中父母子侄得多幾餐溫飽。
番薯易帶,耐保存,自美洲帶回唐山,落地種個漫山遍野。百多年前母家楊氏早已落戶南美秘魯,番薯在巧手母親整弄成為夏日一道涼風「番薯爽」,轉口成為「美心」菜譜,那路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