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論衡:內銀股前路充滿挑戰

德智論衡:內銀股前路充滿挑戰

目前內銀股估值跌至具吸引力水平,四大國有銀行的市盈率約五至六倍,市賬率跌至僅約一倍。早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到「內地銀行賺錢真的太容易」,當真如此,現時內銀股是否具投資價值?
單看新增貸款,內銀股業務仍保持增長動力。5月份新增貸款有近8000億元人民幣,綜合今年頭五個月,新增貸款總額已達3.8萬億元人民幣,即等於市場預期內地全年新增貸款總額達8萬億元人民幣的近一半。故內銀股要錄得增長並不困難。

息差見頂拖累盈利

然而投資內銀股還有一些風險因素值得重視。首先,部份內銀股的盈利能力未必能夠保持。過去兩年,內地貨幣政策從緊,令內銀股尤其是大型銀行在貸款業務上擁有較大的議價能力。如在2011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超過七成的借貸息率,都達至基準利率上浮30%或以上。
需知道,內地仍對存款實施利率管制,銀行資金成本相對固定。在存款利率不變,借貸利率上升情況下,息差收入自會擴大,盈利能力亦隨之提高。
但現時情況或已逆轉。中央自去年底開始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令銀行可拆借的資金上升,變相令借貸息率有下調壓力。
因此,內銀的息差有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已見頂。
雖然我們對內地經濟前景的仍然樂觀,但中央調低經濟增速目標至7.5%是不爭的事實。縱使內銀首季業績顯示,整體的不良貸款比率有所下降。
但經濟增速減慢實際上會對貸款質素構成壓力,尤其是面對資金壓力較大的行業例如房地產、部份出口工業等,若銷售大幅下跌,令資金不能到位,這或會拖累銀行的貸款質素。

未來撲水壓力勢增

此外,集資壓力亦將是困擾內銀中長線的不穩定因素。內地企業渠道未完善,股票市場未成熟,債券市場又屬起步,對企業而言,銀行借貸仍是主要資金渠道。若以經濟增長7.5%以及通脹約3%為目標,即代表每年新增貸款需增長10%以上才能應付需求,這將會提升銀行對資本需求。另一方面,銀監會又計劃推行新資本管理辦法,明確指定內銀資本充足率的標準以及達標時間,這均會令內銀股中長線面對集資壓力。
德盛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