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短炒債券不合理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短炒債券不合理 - 李兆波

第二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14)上市,價格在預期的105元左右。最近我回答最多的問題是應否出售iBond。假設某人有3手,他在首日可以獲利1500元。當他賣出了以後,他便要為這3萬元本金尋找出路,否則得了1500元,便放棄了以後3年每年收取約900元的利息。

政府發債頻率低

債券可以提供穩定的回報,除了是風險較高的類別,債券的回報通常比股票低,因此債券投資多是長線而不是短線,因此我對短炒債券有保留,也感到奇怪,除非你慣性是短炒的人。
短炒債券當然可以獲利,但利潤不高,而且政府不會頻密地發行零售債券,想再接再厲很困難,獲利以後便無以為繼。短炒債券不是不可行,這多是投資銀行及基金的做法。它們大額地投資於債券,而債券的價格與利率有密切的關係,當大額投資時,利潤便很可觀。
政府發行的iBond是以面值出售,而由於預期通脹有3至5%,iBond上市後便有這個升幅,可以說是另類的派錢。正因為這樣,政府要求是香港的市民才可以購買,因此機構投資者不可以在起初便賺上此5%,上市後便不同了,它們可以在二手市場買入大量的iBond,例如5億元。當債券的價格有0.5元的變化,如由104.5元升至105元,利潤便有250萬元。買了3手的散戶,0.5元的變化只是150元,差別相當大,而且在減去收費後,利潤更少。
同樣的邏輯亦用於人民幣國債,這些債券與iBond不同,iBond的息率與通脹掛鈎,而人民幣債券的息率變化應比iBond少。歸根究柢,香港的投資者以短炒為主,甚麼都以數星期為單位,這用於債券似乎是一個錯配。

李兆波(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