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居民自04年起,獲准經滬在岸價(CNY),每人每日最多兌換2萬元(人民幣.下同),人行副行長胡曉煉昨在港出席政策發佈會時,表示現階段「無考慮提高這個限額」;至於是否放寬非本地居民利用離岸價(CNH),兌換人幣及開戶限制,她在會後補充,只要不涉及跨境活動,本港當局可按監管情況及市場需要考慮,雙方正就此密切溝通,她希望「不久將來會有答案」。 記者:劉美儀
金管局發言人隨後回應說,支持香港銀行為非本地居民提供人幣服務,但因這也涉及現時本港居民的人幣兌換安排,如何完善處理,該局正與人行加緊商討,在訂出具體落實方案後可隨時推出。據悉,該局可望短期內公佈安排。
非港人方案料短期出台
胡曉煉認為,按照一國兩制原則,有關本港金融事務,若不涉及跨境活動,金融監管當局可按監管情況考慮處理。
市場反覆傳出,中央是次送禮,包括提高個人每日兌換額,由2萬增至8萬元,但胡曉煉指,日兌2萬的限額,「基本上已符合滿足香港居民的需要」,以每日換2萬元計,一個月可兌換限額便是60萬元,按每月統計數據顯示,一般居民「遠遠用不了這個限額」,故現時無考慮提高限額,將來隨着居民兌換需要明顯提高時,日後再作研究。
為繼續擴大人幣在境外使用,中央早前公佈,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辦理人幣貿易投資結算,發展離岸人幣貸款市場。
所謂「第三方」,她解釋是指除香港以外地區機構,可在港參與本地人幣市場業務,包括有人幣債券在港發行時,海外機構可投資認購,亦可考慮利用本港市場借貸融資,把在港募集的人幣資金,「拿到香港以外地區使用」,此舉可進一步發揮及提高,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她相信,本港認可機構會運用本港人幣市場,為第三方機構提供創新金融產品。
長遠利壯大港資金池
德銀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日前發表報告說,人幣一旦成為幾個主要大宗商品交易的計價貨幣,中長期內,就能擴大人幣作為第三方使用空間,即兩個非中國交易對手,採用人民幣交易大宗商品。財資界相信,第三方政策,有利吸引更多海外企業將存款直接留港,壯大本地人幣資金池。
對於中央公佈一系列支持本港離岸人幣業務發展措施,金管局認為,再次突顯香港在推動人幣跨境使用的作用,鞏固香港面向全球的離岸人幣結算、融資及資產管理中心地位。
根據清邁倡議原則,香港以獨立貨幣當局身份,參與東盟10+3國家區域合作,並出資加入區域外滙儲備庫。胡曉煉認為,本港雖非主權成員國,惟本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外滙儲備在區內舉足輕重,金融風暴期間,本港對地區金融穩定亦作出貢獻,故支持香港以特殊地位,參與區域共建的金融穩定防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