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貨幣強拒跟商品跌

商品貨幣強拒跟商品跌

【本報綜合報道】近日商品價格不斷下跌,包括油價及其餘礦產價格都由於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而相繼跌至多個月低位,但令外滙交易員驚訝的,是多個依賴商品出口的國家,其貨幣走勢都仍然堅挺,商品價與商品貨幣走勢幅度相距之大,已出現類似「斷層」現象。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上述商品出口大國,包括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及挪威等,其貨幣兌美元於過去三個月僅下跌3%至4%;但倫敦布蘭特期油價格同期已跌26%,而用於發電的煤同期亦跌18%,期銅價則跌12%。

澳元受惠國家評級高

德銀分析師將這一種原材料價與貨幣走勢不相乎的現象形容為「極端錯位」(ExtremeDislocation),而這一現象亦對部份對冲基金構成打擊,因為這些基金本以為商品價跌及經濟增長放緩,於是沽出澳元等貨幣,或是持有上述貨幣短倉,結果因而損手。
有分析指,出現這一現象,亦與歐美多國近年出現債務危機有關。瑞銀首席外滙策略師MansoorMohi-uddin指出,現時全球央行可以買入的「AAA」級主權債已買少見少,加上今年以來歐洲國家降級情況仍然持續,令全球幾個本身仍擁有最高主權評級的商品出口國貨幣及資產都備受追捧。
以澳元為例,自踏入今年6月以來,已升值逾3%,更一度由0.96美元反彈逾6%至1.02美元,而升勢相信仍然會持續,箇中原因正因為澳洲仍擁有「AAA」主權評級。以現時情況來看,澳元已成為國際間、特別是各國央行的避險貨幣首選。但話雖如此,澳洲擁有一定規模的經常賬赤字及經濟過份依賴出口,亦是一種隱憂;若國際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對上述多個商品出口國的經濟仍然會構成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