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權缺乏認受性,便傾向操縱民意、打壓敢言的知識分子。回歸後,本港出現了多次學術自由被嚴重干擾事件,先後有政府官員插手大學民調、要求院校「炒」學者,最近甚至有中聯辦官員,將學者捲入文革式批鬥。學術自由一步步被蠶食。
00年港大發生鍾庭耀事件,時任特首董建華透過向高級特別助理路祥安,向港大校長鄭耀宗施壓,要求終止民調,是回歸後首宗政治干擾學術醜聞。07年教院風波,再爆出教統局官員威脅校長「炒」批評教改的學者,震驚學術界。
中聯辦口誅筆伐學者
當年被點名解僱、現任教協總幹事(發展)葉建源慨嘆,回歸後學術自由「脆弱咗」,原因簡單,「政府缺乏認受性,所以重視民意,想操控民調。」「民調事件」今年便發生了兩次,先有港大的身份認同民調被中聯辦官員口誅筆伐,再有浸大特首民調被提早發放。
中聯辦官員公然干預學術自由,激起社會強烈反應,教協今年3月短短3周便收集了650多個學者及團體聯署,捍衞學術自由。葉建源稱,「大專界唔會輕易簽名,好少埋堆,嗰次係創先河。」
學者群起反抗,然而立會內一班身兼大學校董、管理層的保皇黨,竟否決有關維護學術自由的動議。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批評他們「完全企喺民意對立面」。杜認為,學術自由點滴流逝,已深深影響下一代,「好似小班教學、語言微調及國民教育等議題,應該由社會充份討論,唔係從上而下推行。」《蘋果》記者
七一為乜上街?請到蘋果日報facebookfanpage投票吧:
http://www.facebook.com/questions/1015107159758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