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出,教育界「三座大山」教育署、教協和教會,被政府視為教育改革最大阻礙;為掃除這些「眼中釘」,因而有局署合併、破壞教師與教協關係,以及重用親政府辦學團體,撕裂教育當局與教育界關係。
羅范椒芬在00年出任教統局局長,03年1月成功合併教育署和教統局,當時聲稱是為節省開支;張文光指出,教育署的教育官員會維護專業,被政府視為阻礙教育改革的屏障,因此必須鏟除。
起新校攤薄教會勢力
教協有七萬多名會員,是泛民票倉,教育界最大反對力量。張文光表示,小學縮班、殺校潮下,羅范拒行小班教學,又取消協助超額教師的轉職機制和遲來先走原則,「教師失業,令到同教協關係轉差,傷害教協凝聚教師的能力。」
天主教香港教區及修會、聖公會和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這三大辦學的教會,營辦數百間學校,向來不賣政府賬;政府一方面強推校本條例,由家長奪取教會權力,另方面扶植左派或親政府的辦學團體營辦新校,攤薄教會影響力。
回歸後新辦中學有68間,當中8間屬「深紅」左校,親政府的則佔30間;教會學校有23間,其餘屬偏向中立團體所辦。最多新校是將軍澳和天水圍,分別有15及12間,多由親政府團體所辦;小西灣富怡道至富欣道的四間學校,都是紅色左校,包括原於西環的漢華中學和附屬小學、小西灣福建中學、中華基金中學和培僑小學。《蘋果》記者
七一為乜上街?請到蘋果日報facebookfanpage投票吧:
http://www.facebook.com/questions/1015107159758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