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肌萎生為高考棄物理治療

背水一戰
肌萎生為高考棄物理治療

全港約4萬名末代高考生,為升大學背水一戰。患肌肉萎縮症的高考生為考試,爭取時間讀書,放棄物理治療,結果加快肌肉萎縮;也有名校生互相交流試卷「操Paper」,越近放榜也感到焦慮,擔心未能升大學會「乜都冇」。
今年19歲的民生書院中七生黃君恆,兩歲時確診患上遺傳性的肌肉萎縮症,3至7歲在內地用針灸治療,每次插上60支針,醫生當年估計,君恆活不過10歲。為活多幾年,君恆除了每天鍛煉肌肉,也努力讀書、學小提琴,兩年前會考15分、小提琴七級、代表香港參加殘障人士硬地滾球賽。
為應付高考,君恆考試前後苦讀整月,出現手震、全身乏力的情況,但他堅持讀好書,放下硬地滾球練習,考試後體能急劇衰退,高考前還能走路10分鐘,現在只能走幾步,靠硬地滾球練習減慢雙手肌肉退化,他說:「我想做電腦老師,如果升唔到大學,根本難搵工,我唔夠體力應付勞動性工作。」
君恆自小在一般學校上課,他體會到校內唯一殘障學生的苦惱,例如上廁所、寫字慢、上課較易疲累等,所以他明白融合生的需要。

憂升不到大學「乜都冇」

末代高考也令不少名校生感焦慮,曾出版會考經歷散文《十二萬分之七的心事》的男拔中七生梁靖琛,會考3A,由於在出版該書及社交活動中,認識女拔、恒商等名校生,在高考期間更交換試卷,但在考試期間曾出現消極的情緒,擔心升不到大學會「乜都冇」。
皇仁高考生黃俊嘉自小立志做律師,為入法律系,他在高考前平均每周補習五天,勤操考試技巧。理科班的張柏農則想當醫生,放榜前已經請教師兄,放榜日如何應變。《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