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年 香港已死?洪丕正挺身平反「港金融業贏紐倫」

回歸15年 香港已死?
洪丕正挺身平反「港金融業贏紐倫」

人物專訪
本周日香港便回歸15年,對多年來本港承受的負面標籤,渣打銀行(香港)行政總裁洪丕正希望從全局角度作「平反」,他認為,在全球眾多國際金融都會(內地未完全開放)中,只有香港與新加坡這對亞洲雙城,是唯一經歷多次風暴仍屹立不倒,且各有千秋地保持前進的國際金融中心,「15年嚟可以話呢兩個地方贏哂。」
記者:劉美儀

人民幣是本港金融業增長支柱,洪丕正接受本報訪問時預期,未來5年,隨着人民幣佔中國對外貿易結算比重,從目前約10%躍升至20%或以上的動力下,香港離岸市場人幣存款對整體存款總額佔比,有機會由現時逾8%增至介乎15至20%;人民幣相關業務收益對本地銀行總體貢獻,亦會成為重要收益支柱,由現在極低佔比逐步增至超過10%水平。
金管局數據顯示,4月份本港認可機構各類本外幣存款總額為7.75萬億元,人民幣存款為5524億元人民幣。

"15年回歸以來本港銀行金融業並冇倒退。"

從回歸前被《福布斯》品評「香港已死」,到08年《時代周刊》改稱「紐倫港」,洪丕正說,從不認同回歸以來本港銀行金融業倒退,或已被獅城超越的論調,「單比較15年前香港銀行(收益)主要靠按揭食糊」,現時有關收益對業界總體佔比已降至單位數字,足見今日銀行業無論融資途徑、業務種類以至幣種服務,俱較回歸時多元化及具競爭力。

房屋貧窮問題待改善

對深陷經濟低谷的歐美各國,本港背靠中國又享受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令外人羡慕不已,惟獨「自己人」從內部觀看,卻總覺得回歸15年來香港路越走越窄。他認為,這是由於很多本土社會議題,如房屋、資源分配及貧窮等問題,多年來並無顯著改進,甚至深化加劇,「內耗」本港正能量,「蓋過咗自己優勝之處」,攤薄了本港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果,這些燙手山芋,確實急需化解處理。
全球經濟核心西向東移,洪丕正說,過去15年雄踞世界金融中心的龍頭市場,如紐約、倫敦、東京等均較以前失色,杜拜在金融海嘯後亦倒退不少,這些全球最大3、4個金融中心,往後面對政經監管形勢,更複雜多變,千古契機下,他說造就了香港及正朝國際化邁步的中國,迎接更多機遇。

商品市場成銀行亮點

人民幣國際化,即資金可自由兌換進出,他相信是內地滙率改革終極發展,人行最近擴大利率浮動區間,為利率市場化鋪路,他認為有利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讓貿易賬跨境流動延伸至資本賬,因滙率國際化必須利率市場化配合。他相信,未來5至10年,海外直接投資(ODI)肯定大於對華直接投資(FDI)。
商品市場是另一拓展瑰寶,內地是全球最大資源能源需求地,南美、非洲則發揮供應鏈角色。他說,香港位處這商品貿易走廊中,銀行界可充當商品融資、對冲及交易中心等樞紐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