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一覺浮雲夢六大產業無影 靠樓股食糊

十五年一覺浮雲夢
六大產業無影 靠樓股食糊

《回歸15年之變了的繁榮》
【本報訊】股市與樓市一直主宰香港經濟命脈,過去15年,港股經歷三個牛市及兩個熊市,恒指15年升幅25%。另一邊廂,樓市同樣經歷大上大落,至今樓價又創高峯,400萬元樓被視為「窮人恩物」。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一直被批評「食老本」,靠金融及地產兩瓣食糊,所謂「六大優勢產業」(檢測認證、醫療服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環保產業及教育服務)得個講字。數碼港淪為豪宅的陪襯品,中藥港亦爛尾收場,似乎除炒股、炒樓外,香港已無第三樣「見得人」的產業。外圍形勢風高浪急,香港表面繁榮,內裏則是空心殼;亞洲四小龍,香港正淪落。
記者:財經組 地產組

股民愛輪證 搵快錢至上

回歸前後,香港被視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股市更是金融業不可或缺一環。97年後股樓歌舞昇平,恒指首破萬六點,可惜紙醉金迷、魚翅撈飯的日子很快過,歐美大鱷由東南亞殺到,最後迫使一直採取不干預政策的政府,被迫入市擊退炒家。金融風暴令表面盛世的經濟露底,股市由高峯蒸發60%,樓價更拾級下滑,負資產成為社會怨氣的源頭。
千禧年科網股熱,投資者賭性更強,這亦是由政府99年推出創業板一手促成,為未有盈利紀錄的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多家空有概念、只有網址沒有實業的企業,藉此平台集資,超人李嘉誠旗下的tom.com(現稱TOM集團)於01年招股,萬人空巷認購,但泡沫未幾爆破,大市亦步入熊市。

日炒夜炒 懶理科研

02年前衍生工具(主要是窩輪)佔大市成交約6%,當年港交所引入莊家制,窩輪成交爆炸性增長,至07年成交逾兩成;06年6月起輪商發行牛熊證,與窩輪成交平分秋色,最高峯時兩者佔大市成交逾三成。
股壇教母蔡陳葆心對輪證極為反感,指今天越來越多人投進輪證市場,是不健康現象,「玩牛熊證仲衰過澳門賭錢,澳門都會收你稅,但玩呢啲嘢唔收你印花(稅),你買樓都要比印花(稅)啦」。
蔡太補充,過去股民最愛二、三線股,勝在細細粒粒容易食,現時不少轉投衍生工具的股民十賭八輸,「炒股贏冇頂,但輸你有底,玩輪就掉返轉頭」。
股市越玩越複雜,越危險回報越大,不但股民賭性增加,甚至令很多富豪沒頂。07年內地傳推港股直通車,恒生指數月內飆升萬點,突破三萬關。當時個個股神上身,連富豪亦積極參與Accumulator(累計認購期權)及ELN(股票掛鈎票據)這類糖衣衍生產品,結果一場金融海嘯,令無數富豪損手爛腳。
科網熱未為科技業奠下基礎,只是帶來短暫紙上富豪。金融界只是在結構產品上絞盡腦汁,在創新、監管上未見突破,這或歸咎於港人搵快錢的性格。
對於產業空洞化,城大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坦言,他親身經歷本港過去15年經濟興衰,「新加坡經濟是由政府主導,但本港就積極不干預,經濟由商人控制的結果,好自然就是發展本小利大、低風險高回報的行業」。
此話何解?他解釋:「做生意都係取易不取難,高科技業研發開支龐大,又未必成功,加上政府又無資助,由得商人自發去做,結果自然搞唔成,你睇長江生命科技及中芯國際都成日蝕錢就知。」

七一為乜上街?請到蘋果日報facebookfanpage投票吧:
http://www.facebook.com/questions/10151071597587448/

蔡陳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