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輔導與同路人分享經歷

義務輔導
與同路人分享經歷

李昕亡夫後,曾向非政府機構尋求哀傷輔導,但要排期兩個月;後來她自薦做義工,跟同路人分享喪親經歷,但對方又指過了報名日期,叫她下年再試。她有感政府資助的輔導服務有限,私人服務收費高昂,基層負擔不起,遂義務推廣生命輔導,長遠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自負盈虧。
70餘歲林伯是李昕其中一個義務輔導個案,二人在寶福山巧遇,當時林伯喃喃自語,李上前搭訕,得知林伯妻子一年前自殺,他抱怨至今,「佢覺得自己冇用,賺唔到錢,受家人白眼,連累妻子自殺」。李昕先讓林伯訴苦,再跟他分析其妻自殺原因很多,毋須自責,孫兒還要上大學,需他照顧。經過連月來輔導,林伯的負面情緒得以開脫。
「好多喪親嘅人都有罪咎感。」李昕說,家屬常用盡方法去延續病人生命,失敗了就自責。曾有名廿幾歲的年輕人,臨終前家人仍安排他接受氣功治療,但青年感到很累,不願再做治療,只是不想白費家人的努力。她說,很多人以長度去量度生命,卻看不見它的寬度,「如果我哋生命夠豐盛,早死同遲死冇分別」。《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