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仲邦報道】她的眼睛再也不能對焦,她讓照相機來代替眼睛。失明少女蔡樂詩,捨不得這個讓她長大的心光學校,要用相機把面臨拆卸的地方永遠留下來。她的照片需用心看,才看得見浮游於光影之間的情和事。
「我雖然睇唔到,但可以用相機影相畀其他人睇。」失明的15歲女孩蔡樂詩與其他心光學校學生,在義工協助下,分散到校園不同角落獵影。在心光寄宿了9年,樂詩來去自如,毋須任何輔助。
樂詩5歲證實視網膜退化,同年寄讀心光學校。起初她還看到大隻字,也能分辨顏色,至9歲醫生裁定她完全失明。樂詩說,現在還看到少少光。
摸着扶手上兩層樓梯,來到宿舍房門外的走廊。「學校過兩三年要搬,諗住趁呢個機會,影低學校留念,真係好唔捨得!」樂詩舉起相機,義工姐姐在旁協助:「高啲、高啲,右手低少少……」義工充當她的觀景器,教她半按快門鍵對焦,聽到響聲再全按快門。
義工又教她拍攝時將雙臂夾着肋骨,雙手自然放到胸前,「咁嘅姿勢會穩定好多。就算冇義工幫手,影嘅相都容易整齊四正」。她計劃將數十張相片連接起來,造成全景圖(panorama)效果,「義工之前同我傾過用乜嘢效果表現出嚟,我揀咗呢種方法」。
拍攝人物靠聽聲
至於拍攝人物,樂詩則靠聽聲辨認位置。「同人傾偈我會知道佢哋嘅位置,然後憑感覺,諗諗左右手有冇一邊高一邊低,再舉機影,影完畀佢哋睇影得好唔好」。樂詩滿有信心地說:「以前影相會矇,家清咗好多,評價好好。聽番佢哋講,都影到我想影嘅效果」。
心光學校為慶祝115周年校慶,舉辦「點滴心光」影展,11位視障學生以耳朵及相機代替眼睛,攝出對校園的情懷。每張相片背後都有故事,導師方天大說:「有個同學嘅理想係做廚師,佢影嘅相都係學校廚房嘅廚具。」有同學將點字拍下,「佢覺得點字好重要,可以畀佢知道外面嘅世界」。學生作品將於7月起在中環港鐵站社區畫廊展出一個月。
未獲新址
賣地籌款擴展服務
位於薄扶林道的心光學校校舍地皮,面積近七萬平方呎。校方2006年為籌措資金擴展對失明學童及老年人士的服務,以公開招標形式賣地,由恒隆地產投得,去年獲准改為「綜合發展區」,恒隆需再提交規劃申請及土地發展用途計劃,獲批後便可拆校。
目前心光有約80名學生(本讀生)及支援200名在主流學校求學的視障學生(外讀生),當中有76人在校內寄宿。心光導師方天大指,按賣地協議中「如果我哋未搵到合適嘅地方重建校舍,會繼續留喺度」,校方目前仍未覓得新校址。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