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瘦觀念扭曲 拒做「豬扒」兒童厭食最細9歲

肥瘦觀念扭曲 拒做「豬扒」
兒童厭食最細9歲

【本報訊】怕肥拒絕進食、狂做運動、每餐都計算卡路里等異常行為,都屬厭食症常見症狀,以往患者以少女為主,但近年多了病童小小年紀已因厭食,致營養不良、貧血及腸道「罷工」而便秘。伊利沙伯醫院聯同醫護、心理學家、營養師及社工幫助病童踢走對食物的恐懼。 記者:梁麗兒

該院青少年醫療中心處理近二百宗個案,其中分析前年跟進的37宗,患者平均15歲,初中女生為主。約84%人表示「怕肥」、73%人出現停經、54%人身形觀念扭曲,誤以為自己好肥;43.2%人會狂做運動,例如每晚做200次仰卧起坐等。病人由原來體重平均50.7公斤,跌至厭食症後平均僅41.6公斤。體重指標(BMI)由平均20.8跌至16.5,屬過瘦組別,當中17人要入院治療。

心理學家馮靜珊(右)及護士李潔玲(中)利用「餐桌支援」方案培養病童良好飲食習慣。

遊戲活動有助病童認識飲食均衡的重要。
伊利沙伯醫院提供圖片

會同時患抑鬱症強迫症

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馮靜珊指,兒童患厭食症有三大主因,包括因肥瘦觀念扭曲致減肥過度、學業壓力爆煲及有家庭問題,「受社會影響,小朋友覺得瘦就係靚,唔想做『豬扒』。佢哋食好少嘢、食好慢,唔食肉、唔食飯,只食走油菜,最後患厭食症。病童對食物好執着,節食好有定力,通常係品學兼優嘅學生」。她表示因腦部也缺乏營養,病童易有情緒問題,同時患抑鬱症及強迫症等。
該中心最年輕病人為一名9歲女童,因厭食症六度入院。數年前女童首次因不肯進食、飲水及走路,太虛弱及體重大跌,被父母送入急症室。女童當時體重19.1公斤,比同齡理想體重24公斤輕。輔導人員發現女童疑因父母常吵架致不肯進食。女童留醫時要靠輸營養奶補充體力,並曾一度停止發育,女童康復後已往外國升學。

病童製作的立體藝術品充份反映患者重視身形比例。

伊院「餐桌支援」救病童

註冊護士李潔玲稱,食物是治療厭食症最佳良藥,平日跟進病童飲食要鬥智鬥力。有病童進食時會用紙巾包走食物,甚至「唔吞」食物,之後往廁所吐出。最難忘是有病童將咬碎食物逐少倒入鹽水架鐵通內,至病床附近有異味才被揭發。
李曾到加拿大一間兒童醫院考察,返港後引入當地「餐桌支援」治療方案,每日與病童用膳,營造良好進食氣氛,並要求病童在45分鐘內吃完制訂餐單,培養良好飲食習慣。評估顯示治療成效顯著,病童加快回升體重。

厭食症症狀

‧怕肥不敢進食
‧拒絕進食某類食物,如不吃飯
‧身形觀念扭曲誤以為自己好肥
‧狂做運動
‧進食後扣喉
‧體重無故下降15%或以上
‧即使進食少量食物也感到飽肚
‧進食時間長,或多於一小時
‧收藏食物或單獨進食
‧對食物及營養價值極執着,如收集食譜、將食物分「好」或「壞」清單

對健康的影響

‧貧血
‧停經
‧便秘
‧脫髮
‧皮膚變乾
‧停止發育
‧無法集中思考
‧怕凍
‧出現情緒問題
‧長遠或有骨質疏鬆症

資料來源:伊利沙伯醫院青少年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