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七一所謂「送大禮」時候,今年是回歸十五周年,大家預期今次「大禮」會更大,除了突顯國家主席胡錦濤「關懷」香港外,更要擺出對自己友「梁朝」登基的「特殊支持」。
推自由行助進入國際
然而,近年中港民間矛盾日深,對所謂「送大禮」早已不以為然;為了令「七一」遊行降溫,中聯辦主任彭清華於前數天在港接受中央及地方媒體集體採訪時表示「『送大禮』……不能簡單地看作單方面的『送禮』,這些政策措施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其實港人早已知道所謂「大禮」的意義,並不是被恩賜,而是中國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有個安全系數相對較高的地方來先行先試,香港就憑藉其百多年英殖民地所建立的高度開放、自由、法制、效率和管理而成為中國走出去的試驗場。
單以2003年「自由行」和「CEPA」,以當年的情景言,親中者一直認為這是「帶旺香港的人氣,刺激了消費需求,拉動了就業……並帶動整個經濟回升」,因此港人應對中央感激流涕。
先不說「沙士」是內地一貫瞞上欺下作風,令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所引發;以旅遊而言,香港從來都是高度開放,市民可以任意到喜歡的地方旅遊,只不過內地鎖國數十年,視外界溝通為洪水猛獸,「四人幫」倒台前後,港人要出廣東省以外,一定要有介紹信才可通行。
然而,改革開放廿年,中國要躋身入國際舞台,開放旅遊已經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但又要安全系數高,香港「自由行」便乘時而出,順理成章成為內地人往外國旅遊的試驗場。
至於「刺激消費需求」,八、九十年代,港人不斷往內地消費,早已帶旺了深圳周邊地區的經濟和就業,甚至連本港盛極一時的日式夜總會也因而式微,當時香港是單向的有出無入,現在只不過是回復合理的有來有往而已。
H股上市幫內企改革
此外,在香港做生意或就業一向是「自由行」,但港人以個體戶形式於內地一向寸步難行,「CEPA」至今也只是開了個大門,小門仍要不斷去闖。然而,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去年底,「港資企業在內地投資總額累計5267.1億美元,佔同期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45%」,更「在內地吸納了數千萬勞動力就業」。
香港更是內地現代金融的試驗場,H股在港上市,不單止成為內企境外融資渠道,更刺激內企的改革,走向政企分離;更重要的是銀行及金融制度的改革,令銀行可以走出來,證券、期貨日趨透明。「QFII」、「QDII」及「RQFII」等更是內地摸著石頭過河,邁向金融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期試驗產品。
「送大禮」屬港人反話
形容中央對香港的各種經濟措施為「送大禮」,只不過是港人的「反話」,以及建制派和既得利益者藉此「集反成是」的愚民論述,期待港人應感恩圖報,以各種自由、人權來換取更多「大禮」的「陰謀」。近百多年的香港,在不同時段的歷史洪流中,對中國大陸均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內地在港試行的各種金融政策,只不過是內地「國際化」的試驗場,並非甚麼「大禮」。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