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2006年,建設銀行(939)歷史性成為首隻染藍國企,至今六年,國企與紅籌佔藍籌比例逾四成。掌管恒指公司13載的關永盛回顧,香港回歸15年來各方政策與變化都是要配合一個因素──中國,中資滲透恒指的步伐實際已較預期慢,並相信總有一日比例會逾半,「將來如果是事實,大家都要接受。」
「成個故事環繞中國」
「五年前、十年前你打開電視睇十大成交股份,會係滙控(005)、和黃(013)、新地(016),家?幾乎大部份都係中字頭。」關永盛接受本報專訪坦言,中港兩地回歸後須在金融上磨合是順理成章,中資股「由無乜變好多」,和市場充斥A股與人民幣產品便是例子,影響本地經濟與股市的因素,已不再以香港為主體,「成個故事都係環繞中國」。
關永盛透露,當年考慮加入建行作恒指成分股時,辯論過程漫長及激烈,有人憂慮港企規模難與國企比併,倘開先例接納,港企最終會在恒指中消失,「嚟親間間都巨無霸,邊個夠佢大?」而且,亦有人質疑內地企業風險高,恐削弱追蹤恒指產品的回報。但恒指作為香港經濟寒暑表,最後大家漸漸意識到中資股不可或缺,「今時今日已經無人再去挑戰呢個決定,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唔講中國,咁仲講乜?中國經濟的循環對香港的影響,早已經大過美國。」
回歸15年來,紅籌與國企佔港股市值由16%變45%,國企總市值由480億元變4萬億元,升幅百倍;恒指公司01年推出的恒指綜合指數,中港企業市值比例最初為三比七,十年後,369隻成分股中,港企僅佔82隻,市值比例全面逆倒至七比三。
15年升25%感失望
不過恒指自回歸15年來累積升幅僅25%,放下多年經濟分析工作的關永盛亦不得不表態指回報是遜色。他表示,除了受環球經濟周期影響外,香港人在面對與中國融合創新過程中,其實僅處摸索階段,仍未能夠理順,「我哋既要融合,又要有香港特色,呢個轉變,要時間去經歷、認識和應對。」
另外,對於恒指未來甄選成份股的策略上,關永盛指,為盡快達到50隻成份股的目標,雖然不會只加不減,但在減去一隻成份股的同時,必會同時填補一隻,「以免偏離目標,走回頭路。」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