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年之變了的地位》
簡何巧雲(RachelCartland)剛完成她的自傳。故事由她小時候在英國的生活開始,絕大部份是她在政府工作的見聞。寫書是希望年輕一代可以從她的故事,對香港走過的路有多點認識。這位於六年前退休的前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1972年在牛津大學畢業後,獲聘來港做政務官。結果她在港一住40年,雖已退休,她和家人都沒搬回老家,亦不打算離開;但換了主權,她卻深深感受到,外籍人士在港的地位大不如前。 記者:黎穎詩
因為愛香港,愛這城市的包容、多元、活力、安全、低稅制,所以簡何巧雲退休後成立智庫,做政策研究,最關注的是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因為愛香港,她加入了最近被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點名批評的政府山關注組,阻止政府把舊政府總部的西座拆卸重建做寫字樓;所以,當看到政府罔顧程序、公義,在古物諮詢委員會開會前公佈拆西座,簡何巧雲特別心痛,「尊重制度是非常重要,政府這次開了個很壞的先例。」
官員不太喜歡說英語
換了主權,這位英籍前高官感受最深,是外籍人士在香港的地位大不如前、政府減少使用英語,令香港有承擔的外籍人士參與社會事務變得困難。政府亦越來越封閉和偏聽,同時對施政越來越缺乏信心,「其實香港主權轉移,香港人重視北京多於倫敦是很正常;但官員似乎已不太喜歡使用英語,他們似乎只喜歡那些和他們說同一種語言、在同一間學校畢業的人來往。」
「若要顯示香港是一個國際社會,或者尊重外籍人士意見,他們只會找盛智文。香港是一個國際社會,有不少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有不同經歷的人;他們的意見,可以為香港帶來新角度,香港不應只有盛智文的意見。」而區議會的運作,最容易反映政府變得不重視英文,「區議會文件只有中文。區議會事務對社區影響最直接,但沒有英文文件,外籍人士要對地區事務發表意見變得很困難。」
令「鬼佬」難以參與本地事務的因素,還包括香港缺乏一份可讓他們全面了解社會的報章,「港聞的報道,中文報章內容比英文報章豐富;無論是社會事件、還是政治八卦,我很希望中文傳媒可以將它們的新聞繙譯成英文,讓住在這裏、不懂中文的外籍人士,可更了解香港。」
重組將令施政更混亂
作為一位退休政務官,她對英國為香港留下的法治引以為傲,中共領導人要求司法、行政合作,則令她「不寒而慄」。這位前AO認為,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離開政府,是施政轉差的開始,「她是政務司司長的最理想人選。梁振英認為重組政府可以改善施政,其實找適合的人選才是最重要。」她續稱,大多數重組的例子,都是令施政更混亂,「好簡單,重組後各人在新崗位都要一段長時間適應;而於現行的編制上加多一層,巿民和立法會當然要問清問楚。」
簡何巧雲認為,香港沒有英國的民主議會制度,卻有政治任命的官員,但官員犯錯又不用下台;特首上埸,又帶一群對政府運作沒有認識、又不是他們管治範疇的專業人士入政府,對香港施政帶來傷害,「我最不明白是文化局長,為甚麼是一個在商界打滾的人出任?文化局,是唯一一個即使最出色的政務官,都不能出掌的政策局,一定要深愛文化亦有經驗的人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