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常問:「想學外科,但擔心我的手不夠巧,怎麼辦?」
我的外科啟蒙老師、愛爾蘭籍的高倫教授,當年喜歡告誡還在醫學院的我們:「外科醫生要有老鷹的眼、雄獅的心和貴婦的手。」(Eyesofaneagle,heartofalionandhandsofalady.)
外科病人病情變化多端,病人情緒輕微的變化、脈搏稍稍上升、引流管裏的液體顏色小小轉變,都可以是手術後併發症的先兆。還記得當年教授星期天查房,一進病房翹起鼻子聞了聞,就跟護士長說:「親愛的,快快看看是誰的傷口得了氣性壞疽,這不是開玩笑的哪!」(氣性壞疽Gasgangrene是因一種厭氧性芽胞桿菌入侵肌肉,產生毒素和氣體,不馬上處理極易致命。氣性壞疽多發生於戰場上的創傷,太平盛世時極罕見。)經過多年的歷練,我也能一聞到便血那種甜甜的血腥味,就知道病房裏有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
外科醫生往往要在診斷還不是完全明確時就要作出開刀的決定,近年雖有超聲波、電腦掃描、核磁共振等科技協助;但急性腹痛病人是否要剖腹探查始終是要靠臨床的判斷,要等到病情完全明朗化極可能已錯過搶救時機。
和觀察力、判斷力比較,天生一對靈巧的手並不是最重要。只要肯下苦功,技術是可以鍛煉出來的。我還記得多年前家母曾語重心長地和我說:「阿志,你咁論盡,點做外科醫生呀!」其實,最要緊的,是承受壓力的能耐。手術不可能每次都順利。手術失敗,病人在手術枱上身亡,或因術後併發症不治,挫敗感同樣強烈。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