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樓上先掟貨iBond掛牌 唔好快閃

$106樓上先掟貨
iBond掛牌 唔好快閃

【本報訊】今日在港交所(388)掛牌的政府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14),上周暗盤價高見105.6元,惟有貨在手的投資者大可毋須急於沽貨;參考去年首批iBond(4208),派息除淨後依然企穩106元樓上,可見二手市場有承接,專家建議,可待升破暗盤價高見106元才考慮減持。 記者:董曉沂

在全港多家銀行及券商極力配合下,iBond共接到33.25萬份有效申請,但最多亦只獲派4手,與去年最多獲派45手比較,可見今次的熾熱程度。雖然獲派手數不多,惟專家及市民均認為不宜在二手市場買貨。獨立股評人陳永陸預期,首日上市的iBond應會有不少人沽貨,惟他認為,在二手市場買iBond成本過高,不宜吸納。

投資者要留意,經銀行買賣iBond的報價略低過港交所報價。 資料圖片

二手買貨成本高 不宜撈

至於有貨在手的投資者,陳永陸表示,如果價格真如市場所料在105元左右水平,投資者應不宜急於放貨。他解釋,按對上一批iBond表現,股價在派息除淨後仍可重上106元樓上,可見iBond於低位有一定承接力;其上周五收市價105.5元,跌0.19%。陳永陸稱,除非投資者以孖展形式抽iBond,而急需資金周轉,否則可以等股價升破暗盤價至106元水平才考慮出貨。
康宏證券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也認同稱,如果投資者要補充流動性,短期可於105元先行沽貨獲利;而未有iBond在手者,則不宜在二手市場買貨。
事實上,iBond二手成交並不活躍。翻查紀錄,除首日有近140萬股成交外,日均交投低得可憐,例如上周五成交量只得322手,故在二手市場買入除成本高外,更有可能被「綁死」。

透過銀行買賣報價略低

有意沽貨的投資者應留意,在銀行開出的買賣價,將較透過證券戶口或經紀行在港交所所獲報價略低。因銀行的債券戶口不會向客戶收取印花稅及經紀佣金,惟客戶在證券戶口交易會被收取相關費用,故差價主要反映收費的分別。此外,若銀行接受客戶透過債券戶口沽售iBond時,未能在市場找到買家相互平倉,而銀行本身又不希望持有iBond長倉,最終亦要透過交易所平盤,並繳付有關徵費。

市民策略

《回報略低》
陳先生:「保值嘅投資有其他選擇,iBond回報率唔夠高,要去番上一次有3、4厘回報先夠吸引,今次預期冇上次咁高回報。」

《長揸收息》
關先生:「打算長揸,因為分到個額好細,只係當做其中一個投資方法,好過擺喺銀行。如果價位啱,都會考慮(在二手市場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