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遇風災雨災,總是泡在水裏,至今未見改善。
當大水來襲,居民用木板、沙包、閘門等阻擋,低窪地帶仍被淹。
只因有縫隙,流動的水望縫而滲,所有阻擋形同虛設──正如一切人際關係之崩潰,主要因為中間的「裂縫」,補不了或沒發覺,致有外物外人乘虛而入一樣。
近日豪雨過後又有颱風,一星期淹幾次。
台北市文山區居民淹怕了,久病成醫,急中生智,自創應急DIY,趕忙拿出冰箱中未吃完的奶油,塗抹在牆上、閘門邊、木板縫,果然奏效。雖只擋得數小時,無法承受洪水壓力,不過亦可稍作緩衝。
電視台大力表揚這方法,香濃滑溜的奶油與水不相容,所以斥於門外。
專家後來跟進,除了奶油,透明無味的凡士林也好用。原來中國古時,也有以食物如糯米濃汁、豬血等混進建材中,有填縫防水牢固奇效。由秦代長城至清代紫禁城,都用過。前些年北京故宮太和殿等修建,曾依據古方加固。
只有隆乳用的矽膠,發揚光大來填塞防水,才叫「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