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睡不了幾個鐘,凌晨起床悠悠閒,公園晨運一盅兩件報紙也讀完兩三份,忙了一整天,原來還未到中午,時間太充裕,噓,瞓咗佢不如玩咗佢,就連社區中心的老人電腦班也報了幾堂,追趕時下新科技!說到底,還是新界的務農婆仔有細藝,天未光起床,粗茶淡飯解決第一餐,急急落田「巡視」業務,順道張羅之後兩餐,瓜瓜菜菜要多新鮮有多新鮮,多出來的拿去天光墟擺地攤,十元八塊有一斤,不是甚麼大錢,朝朝早掙個一百幾十元,幫補家用,倒算樂也融融。對我來說,婆仔菜背後的持續耕種生活,才是本地農人真實寫照。
先說品種,耕田幾十年,好些新界原有品種植物得以相傳,全賴他們來延續;再說技術,施肥驅蟲源用古法,冷飯菜汁果皮糞便堆肥發酵,現代人說的有機耕種,對他們來說並非新鮮事,目的不過是慳番幾蚊農藥錢。論新鮮程度,比起國內進口菜由收割裝箱貨連批發上架,前後起碼三兩日,婆仔們的蔬菜即割即賣,不經冷藏,更顯得新鮮翠綠。現時上水和粉嶺皆有天光墟供應本地蔬菜,保留舊日農墟面貌,論規模當然不能同日而語,其中以大埔鄉委會旁小巷最具風味,朝朝六至九,猶如婆仔們的歡樂時光,排排坐,賣蔬果,一邊閒話家常,一邊延續新界菜的故事,夠晒「蔬爽」。
作者:曾凡(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