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年之變了的身份》
時間:1997年
地點:殖民地「大限」前的香港
社會學家羅永生冷看,港人蕩漾在洗底、重構身份的迷霧。大學生朱凱迪猶豫,入境表格應填British還是Chinese?文化人陳雲注視,沙田萬佛寺山洪暴發活埋廟祝,暗忖:「大凶兆!」
時間:2012年
地點:快被「西環」接管的香港
時光荏苒,歷盡50萬人上街、強國崛起、毒食品來犯……羅永生看到中共重演英治時期的「勾結式殖民」。朱凱迪發現,香港人要有身份認同,先要做個「挑機」中國人。陳雲則悟出,要以「城邦論」保住中華文化血脈。
15年來,人心仍未回歸;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漸豁然開朗。
記者:雷子樂、白琳
羅永生:勾結式殖民英變中
97前,《無間道》陳永仁向殉職同事立志完成卧底任務,回歸後卻「三年又三年」,看不見公義。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把這齣港產片看成政治寓言,回歸十周年出版《殖民無間道》一書,以卧底雙重身份比喻港人處境。直至今天,當權者與「高等華人」勾結的惡勢力依然當道,只是由英國換成中共。
「殖民,唔一定係白種人對黃種人。」羅永生說,97前英國暗中與高等華人交換利益及分享權力,這政治架構伸延至現在,「只係勾結範圍闊咗,唔同來源嘅資本喺香港分享權力。」回歸初期,中共顧忌國際輿論,不會明目張膽干預香港;一直透過營商、交流及講學等活動,暗中建立統戰網絡,建立勾結勢力。
「宗主國越來越囂張」
港人並非主動地因意識覺醒,而爭取脫離英國統治,而是因中國「夠鐘」收回香港,世上無先例可援,因此港人的身份認同,一直處於摸索的迷霧。03年港人因施政失誤強烈反彈,中央開始出手,否決07/08雙普選、加速經濟融合,令本港經濟依附中國,「歐洲式殖民係剝削,中國天朝意識係送禮,等你唔好作反。」
羅永生記得,回歸前本港尚有討論如何尋找生存出路,現已完全放棄,「香港具有利條件,點解唔係自己搵適合嘅經濟模式?唔徵詢港人意見就跳上大融合列車,係放棄港人主體性。」但隨着「強國崛起」,港人終有主體性流失的危機感,「宗主國越來越囂張,民主自由價值梗係好,但係乜嘢支撐緊民主派?浮沙一樣。」
要真正「解殖」及建立主體意識,羅永生指港人必須透過政制改革等途徑,奪回「話事權」;透過社會運動等政治參與,才能抵抗無力感和犬儒文化,悼念六四就是起步點,「港人唔使太悲觀。如有另一次經濟大危機,社會更容易反彈;冇可能好似03年7.1,一個人落台就收貨。」
話你知
港人未「解殖」
回歸15年,港人仍未成功「解殖」。羅永生解釋,殖民並不單指統治者身份,還包括統治技巧、政制及權力安排模式。殖民主義令人民無法建立自身文化標準,人民變順民,有脫不掉的奴性;文化上的解殖就是脫掉奴性枷鎖,成為主體。親中人士常比喻,香港回歸等於「兒子回到親生母親懷抱」。羅永生指這說法一廂情願,以家族倫理取代現實,「政權點可能係你娘親?港人學做中國人過程,一學就學呢啲嘢,有反思能力嘅港人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