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政總西座掛名BOT重建 逃避監管

舊政總西座掛名BOT重建 逃避監管

【本報訊】發展局長林鄭月娥上星期宣佈,以「建造、營運、轉移」(BuildOperateTransfer,簡稱BOT)形式重建舊政總西座,用途繼續是「政府、機構及社區」。不過公共專業聯盟指此安排違反政府多個部門內部指引,旨在逃避立法會及巿民監察。
退休建築師李鉞昨指,以BOT模式去重建規模不大的西座,很可能是全球首次。「BOT係用喺一啲好複雜而回報又唔明朗嘅項目,或者政府無錢,只有係啲情況,政府先引入私人機構。重建西座有幾複雜?回報又可以幾唔明朗?我哋個政府又係唔係好窮呢?」

「小題大做」利官商勾結

公共專業聯盟成員黎廣德則指,用BOT把西座重建,不但令巿民損失了一幢歷史建築,破壞了政府山完整性,亦損害庫房收入,甚至更易官商勾結。他指政府以雙信封制去挑選中標者,「賣地,大家都睇得清清楚楚係價高者得,但雙信封,一個係技術,一個係錢;技術呢樣嘢,你同政府關係好啲,清楚政府嘅諗法,又或者係附近有地,可以同政府講利用附近嘅地做到多啲嘢,結果係庫房收少咗錢,塊地可能畀咗同政府關係好嘅發展商」。
他們亦質疑,政府為何不理城巿規劃委員會的指引,堅持重建後的西座繼續是「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根據資料,重建後的大廈約七成作商業用途,但城規會的指引則列明假如「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上有逾一半是非公眾用途,政府要改變地皮的用途。
根據城規條例,以BOT重建西座,巿民只有三星期時間發表意見,城規會亦不用開聽證會,整個過程在兩個月內完成,不用刊憲及上行會;若當局跟隨指引,巿民最少有近三個月時間發表意見,城規會亦要按法例舉行聽證會。
公共專業聯盟質疑現在的安排是讓政府逃過立法會及巿民的監察,要求政府擱置拆卸西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