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令回歸日重新定義

遊行令回歸日重新定義

2003年舉行的7.1大遊行,不但扳倒23條惡法、踢走「掃把頭」、令前特首董建華腳痛下台,更開創港人回歸後爭取民主的新模式,令每年的7.1維園,成為民意滙集處,從那一年起,7月1日回歸日,被重新定義。九年來的7.1遊行,主題各有不同,惟獨市民爭取民主普選的決心,從來未變。

一改港人順民形象

除了1989年百萬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回歸前的香港社會,絕少動輒逾萬人遊行;2003年的7.1遊行,卻為港人的民主路開闢一條新方向。
「回歸後嘅港人一直保持順民形象;7.1遊行前,所謂大型遊行,最多得幾千人參與,因為市民冇諗過和平遊行,可以送走特首、高官,甚至令惡法立法押後」。歷年主辦7.1大遊行的民間人權陣線,首任發言人蔡耀昌稱,當年政府視民意如無物,硬推23條惡法,激發逾30個民間團體組織民陣,就民主及人權議題發聲。
原來民陣內部最初對23條立法「打定輸數」,直至02年12月15日的反23條遊行有6萬人參與,驚覺一場新民主運動出現曙光,才為半年後的7.1遊行奠定基礎,「當時最希望畀政府知,嗰日(7月1日)唔係只得鋪天蓋地嘅慶祝,市民仲有好多嘢想同政府反映」。
50萬人上街未算奇蹟,但香港民主歷史卻從此改寫,往後的7月1日被重新定義,不少市民已慣了在7.1踏進維園,大膽表達不滿。蔡耀昌稱,雖然歷年遊行主題各有不同,但市民爭取真民主的訴求從來沒變。
除了開創了一場新民主運動,並令特區自此有了民陣這個為民主、人權打拼的組織,7.1遊行亦溶化不少原來「政治冷感」的港人。
當年多名20歲出頭的青年便組織了「七一人民批」,挾7.1聲勢參選區議會向保皇黨「挑機」。負責出選旺角南選區的張錦雄說,雖然3名成員全部敗北,但7.1是其人生轉捩點,在志同道合的青年滙聚、加上政壇星級人物的潛移默化下,刺激他走入政壇。
03年7.1首次上街的前中學生聯盟主席伍袁雋也曾指,7.1遊行是其人生另一起步點,令她在大學時修讀法律,冀用法律為市民仗義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