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權威 談核心價值吳靄儀:法治淪亡 包致金:前路艱難

法律界權威 談核心價值
吳靄儀:法治淪亡 包致金:前路艱難

《回歸15年年之變了的法治》
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一般人或會理解作依法辦事、依法管治;但普通法下的「法治」,是指法律具凌駕性,任何人,包括擁有公權的機構:政府部門(法律執行者)、立法機關(制訂者),以及獨立司法機構(解釋者)均須遵守法律!法治內亦包涵三權分立,互相制衡,以保障人權自由。
回歸15年,人大四度釋法、政府一再向法院施壓,強硬檢控社運示威者;其間,中央更提出「三權合作」論。或許如行將退休的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接受本報訪問所言:「維護法治,面對嚴峻挑戰,前路困難重重!」立法會法律界議員吳靄儀更形容,法治正在淪亡!記者:張婷婷

回歸前,中國和香港的法治制度相去甚遠,令人憂慮回歸後人權自由不保。15年了,包致金亦做了15年終院法官,將於今年10月退休;仍在其位,他僅能以書面簡短回應有關回歸後的法治和司法問題。
包致金表示,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維護法治是合乎「一國兩制」原則的做法。他相信大部份港人都會同意,本港今日的法治狀況,較回歸時眾人所憂慮的為佳;但他亦承認,「部份進展被削弱。面對嚴峻挑戰,前路困難重重。」總體而言,他相信法治精神將可堅守。

05年,法律界再次發動黑衣遊行,抗議人大為特首補選任期又再釋法。

吳靄儀
立法會法律界議員

包致金
終審法院常任法官

包致金:必須時刻警惕

有指過去15年,司法界不時面對政治壓力,尤其在回歸初期。記者問他是否同意這看法,包致金表示,這想法或有根據,然而面對政治壓力,不等同司法界會屈服於壓力之下,「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小心翼翼堅守司法獨立!」
會否有一天出現完全聽命於特首的法官團隊?包致金答:「不會。」他是基於兩點得出這答案,一是深信只要時刻警惕,便能堅守所想;二是深信「我們」能繼續保持應有的警惕狀態。「我們」並非單指司法界,還有法律專業人士、法律學者、傳媒和熱愛自由的市民。
法律界立會議員吳靄儀則以「淪亡」或「淪落」,來形容回歸後的法治狀況。99年終院裁定政府在居港權案敗訴,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均第一時間表示尊重法院判決;但去年港珠澳大橋環評覆核案裁決後,曾蔭權竟公然埋怨法庭裁決錯誤,令政府損失公帑。
不過,吳靄儀也認為不能說毫無改善,因有些裁決有助提高人權保障,如「法輪功」案,法院將「阻差辦工」範圍變得具體及收窄,避免輕率引用;保障新聞自由方面,亦就誹謗案中釐清傳媒以「公允評論」為抗辯理據的原則。多年來,她看到法院受到很多壓力,如終院於99年2月罕有地發出澄清,當時內地「護法」對法院作出重大攻擊,法律界非常錯愕,因曾以為中央會重視香港的法治,「點知第一個俾人一棍打落去嘅係法院,我哋非常震驚。」

 

08年習近平訪港提出「三權合作論」,曾特首可在哼過半聲?

99年初,終院就居港權案的判決,為人大釋法風暴揭開序幕。

吳靄儀擔心多政治考慮

至於08年習近平大談「三權合作」,反映中央對法治取態的改變,由之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蕭揚提倡、較接近香港法治觀念,轉為法院要配合黨、支持黨的政策,「我哋對法官有好大信任,但過去10多年,從判決書嘅字裏行間,睇到法庭其實受到好大壓力。」
對於委任法官方法,吳靄儀更有一定憂慮,擔心推薦委員會在揀選過程中加入政治考慮;而唯一可做是時刻留心,特別要關注委員之一的律政司司長人選。如何時刻留心?她表示,立會議員緊貼政府施政,有先行責任。展望未來,她認為不是完全絕望,只是會更辛苦,因為梁振英對法治和公眾非常輕蔑,以為只要解決民生問題,市民便不會着緊其他事情。

話你知
法治的真諦:ruleoflaw

「ruleoflaw」和「rulebylaw」均可寫成「法治」,但實際內涵相去遠矣!本港首位華人首席按察司(現稱首席大法官)楊鐵樑,曾在電台教英文、淺談法治(ruleoflaw)。他稱,廣義的法治要看法律的內涵,即包括保障人權及各種自由等;如果法律本身非常嚴苛,依法律辦事也不算是ruleoflaw。而rulebylaw則是指,只根據法律來治理,不論法律苛刻或殘酷與否。回歸15年,究竟香港是否由ruleoflaw漸變rulebylaw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