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劃定的北京申遺中軸,南起永定門,北至景山,全長約7.8公里,沿線滙納眾多明清兩朝的歷史遺蹟,包括永定門、天安門、前門、正陽門、天壇、太廟及景山等。其中曾是古北京南大門的永定門,中共建政後於1957年被拆除,現城樓為2004年重建。
有關官員辯稱,復建的永定門作為中軸線起點,是因為當代對歷史軸線的修復。天壇、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皇家壇廟,突出中軸線與禮制的關係;正陽門的箭樓和正陽門,是明清時期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金水橋、華表和石獅,也是清代禮制的重要標誌。
在這條中軸線上,部份歷史建築早已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包括明清兩朝皇宮故宮(1987年入世遺目錄)、明清皇帝祭天求雨的天壇(1998列年入目錄)。而故宮後邊的景山,則是明清的皇家園林,更是明末皇帝崇禎被李自成造反軍逼得上吊的地方。
當局準備「打包」申遺的這些建築中,部份是中共建政後才興建,包括人民英雄紀念碑(1958年落成)、人民大會堂(1959年落成)、國家博物館(1959年落成);毛主席紀念堂更是1977年才落成。值得一提是,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落成至今曾多次大修,與原本外貌有別。《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