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歐陽子瑩、彭美芳報道】家長為送子女入理想的學校各出奇謀,陳智思夫婦揀選斥資逾百萬元成立一間私立小學,實踐所想。在主場下,兩名兒子可享英語「超小班」教學、沒有考試壓力或被國民教育洗腦的憂慮;家長不需要向年年加價的書商付鈔,並可參與課堂。暫有十多名家長認同此辦學概念,準備讓子女入讀。
位於北角一幢商廈的培生學校,開校近一年,學生暫只有陳智思兩名分別9歲及12歲的兒子。學校有5、6名老師,教材由老師編製,主要參考新加坡及內地的教材;課程強調品德培育及具基督教元素,以英語及普通話授課,中文教簡體字;不設考試,也沒有「國民教育」。
價值觀比成績重要
培生是陳太楊碧鈴的心血,陳智思說起初壓力很大,「第一關要過我自己父母,捉佢哋兩個孫做試驗品」。他明白在競爭的社會,人人都講成績,「始終都驚,(兒子)會唔會其實蝕底咗?」但他表示相信太太,認同品德應在小學階段培養的理念,「先建立價值觀比好嘅成績更加重要」。
自己出身名校,不想兒子入一間好學校?陳憶述,在香港讀名校小學,但一直考包尾十名,後來升讀平民中學,初中三年是最開心,尋回自我及信心,最終到外國升學,「所以我一直唔覺得名校一定好」。他認為兩名兒子獨立及有規律,每天早上6時起床讀聖經,之後自動自覺練琴,也會做家務。長子Brandon在培生讀了一年,今年升中一,將入讀國際學校。
培生每年學費6萬元,收費比部份傳統名校更高。身兼創辦人及校監的陳太解釋,學費不只是小朋友一個人,父母也可參與,「我哋鼓勵父母觀課,會有工作坊,加強家校合作」。學生按程度分班,課程因人而異,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如讀寫障礙的學生可以照顧得更好。
學校早前舉辦講座解釋辦學理念,已有十多名家長報名。但三個課室最多可容納30名學生,陳太一直有留意合適的校舍及課室,如遭殺校的空置學校,為擴充鋪路;若有需求更會發展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