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願死在她的臂彎昂山素姬今返牛津無處話淒凉

夫願死在她的臂彎
昂山素姬今返牛津無處話淒凉

人生沒幾多個24年,錯過了的人與事,驀然回首,也許有蒼涼有傷痛。緬甸民主領袖昂山素姬的歐洲五國之行,繼瑞士、挪威、愛爾蘭之後,昨日(周一)正式前往最重要一站英國,到訪母校牛津大學,重回那個有她最甜和最苦回憶的地方──在牛津市,她的丈夫阿里斯(MichaelAris)1999年病逝前,一直盼望可安躺在她臂彎,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但她選擇了國家,至今,她依然無悔。

昂山素姬出席和平論壇後,與挪威外相斯特勒(左)和U2主音Bono合照。
美聯社

丈夫患癌 仍堅持留國

昂山素姬與牛津的緣份,於1960年代已開始。她1966年取得哲學、政治和經濟學士學位,1972年與研究西藏的牛津講師阿里斯結婚,誕下兩名兒子後,一家在牛津市樂也融融。她承傳了牛津很多傳統,但不包括做派對動物。她滴酒不沾嘴,只試過一次,只為了試試飲酒的滋味。她甘願做好妻子和媽媽的角色,為家人搞生日會。她想過有朝一日會返回緬甸,就是在兒子長大後,與退了休的阿里斯回到祖國,辦一所流動圖書館。
但不等阿里斯退休,1988年,母親病了,昂山素姬返回緬甸侍母,沒料到一去24年。人生沒幾多個24年,這24年,她為了緬甸民主和自由,選擇了國家。即使阿里斯1997年證實患上末期前列腺癌,曾先後申請30次簽證進入緬甸,全部被拒,她仍然堅持留在緬甸,免一出國,再也不能踏足國門。
「阿里斯當時也認為昂山素姬不應返回英國,他以為自己會獲發簽證,可以死在妻子臂彎裏。」描述昂山素姬的電影《TheLady》導演弗雷恩(RebeccaFrayn)說。最終,阿里斯於1999年53歲生日當日,在牛津病逝,沒有妻子在身旁。

昂山素姬當年與丈夫阿里斯及長子亞歷山大幸福合照。
互聯網

感無悔「不只我一人犧牲」

回首淒涼,但昂山素姬無悔。她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也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決定,也不只我一個人犧牲,其他人也有,他們付出可能比我還要多。再者,當日的堅持,現在已開始取得成功了。」
她回到英國,估計會在牛津市慶祝67歲生日,與兒子在一起──35歲幼子金(Kim)應會在,但定居美國、在她軟禁獲釋後一直沒探望她的39歲長子亞歷山大(Alexander)則不知。向來不說感情事的她,在BBC訪問終透露了一句心底話:「希望到時大家不會感到傷心吧。」
24年來首次重踏歐洲土地,昂山素姬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前日,她在挪威卑爾根市(Bergen)現身時,更獲12,000名民眾冒雨在街頭等候,國王哈拉爾五世更幾乎要跑過去歡迎她。她盛讚挪威地冷人心熱,一名女子聽罷淚流滿面。
完成卑爾根市演講後,她昨改往奧斯陸,出席流行樂隊U2主音Bono主持的年度和平論壇。Bono是國際人權倡議者,他直認被昂山素姬的風采和奮鬥精神迷倒。記者問昂山素姬是否喜歡Bono的作品,Bono說:「她喜歡聽BobMarley(已故牙買加Reggae音樂教父),我也是。」
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