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開發建五萬個住宅四成為公屋 可容納15萬人

東北大開發建五萬個住宅
四成為公屋 可容納15萬人

【本報訊】為增房屋供應,解決市民住屋需求,政府開拓新界東北三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放寬地積比及增加公屋比例,提供5.38萬個住宅單位,當中逾四成為公屋。發展局表示,新發展區逾半土地屬私人擁有,估計收地涉及金額達400億元。 記者:譚靜雯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涉及土地面積達787公頃,當中150公頃土地規劃為房屋用地,其中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住宅的地積比率將放寬,料可額外提供約8,000個單位,令住宅單位總數由4.58萬個,大幅增加至5.38萬個,可容納超過15.1萬人居住。而新發展區也會預留空間支援六大優勢產業,包括在古洞北西北部有10公頃土地用作科研,支援落馬洲河套區發展。

增設古洞北鐵路站

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43%新落成的住宅單位將規劃為公屋,餘下57%則興建私樓,但當局正研究在私營房屋用地物色合適的地點發展新居屋。日後的住宅會集中在擬建的古洞北鐵路站,以及粉嶺北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交滙處,方便居民接駁至粉嶺及上水的鐵路站。
同時,新發展區將放棄公私營合作模式,採用如沙田、將軍澳等「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由政府負責收地和清拆所有土地,以及進行土地平整工程等。發展局發言人稱,受影響人士會按照政府的賠償及安置政策,料涉及400億元,而今次收地有大約1,700戶、6,500名非原居民受村落包括馬屎埔村、坪輋新村、河上鄉、天平山村等受影響。

塱原濕地局部保育

為維繫村民的鄰舍關係,政府特別在古洞北新發展區的西南面預留約3.2公頃土地發展公屋,原區安置受影響的村民。發言人又透露,政府正檢討現行賠償及安置政策,包括提高賠償金額,以便日後實施大型工程項目能順利進行。不過,三個新發展區會令約多達10公頃濕地消失,為了補償生態環境受破壞,政府將塱原約37公頃具高生態價值的土地劃為「自然生態公園」,讓雀鳥棲身。
政府現正就新發展區展開第三階段公眾參與,為期約兩個半月,預計最快明年會進行前期工程及詳細設計,2017年起動工,2022年首批人口可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