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價值 經濟發展大晒

中環價值 經濟發展大晒

台灣作家龍應台眼見本港中區警署、利東街(上圖)等舊街舊建築逐一拆掉,而西九龍文娛區發展,盡入地產財團手中,2004年創立了「中環價值」一詞,指中環代表了香港: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裏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等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追求個人利益的「中環價值」一出,即成為深入民心的新詞,更激起港人反思,經濟發展是否凌駕一切,社運人士大聲疾呼「中環價值唔係大晒,保育本土文化才是王道」。

逐漸成為貶義詞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表示,龍應台所指的「中環價值」原非負面名詞,它包含了公平、法治等精神。但回歸15年,出現官商勾結,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僭建地下皇宮,特首曾蔭權被指貪到盡,港人已由過去全盤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競爭等核心價值,變為質疑是否真有其事,「巿民家會懷疑係咪仲有公平、法治,家講獅子山下嘅精神會被人笑。中環價值已成為貶義詞。」
時事評論員陶傑則指龍應台提出的中環價值一詞,僅僅是想像出來。香港從來只有「英國價值」及「韋小寶式揚州價值觀」,前者指合約精神、司法獨立、誠信等價值,「呢套價值觀係英國人帶嚟嘅,唔關中環人事」;後者是指貪小便宜、義氣、表裏如一。
明顯地,回歸15年,兩套價值觀已崩潰,三權分立,變了三權配合;官員如曾蔭權只學了韋小寶的「乜都舐」,義氣欠奉,「做嘢講一套做一套,簡單一句,回歸15年,香港逐漸死亡」。

龍應台04年創造出「中環價值」一詞,激起港人反思資本主義運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