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局將展開工廈重建項目先導計劃,未來兩個月落實重建兩幢樓齡超過30年的舊工廈,發展為住宅和商廈。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指,若下屆政府認為有需要,會將工廈重建為公屋。但有租用工廈藝術家指,活化工廈政策已令工廈租金不斷上漲,擔心新計劃掀起「加租潮」,甚至被迫遷,扼殺本地藝團生存空間。
記者:譚靜雯
財政預算案提出由市建局牽頭揀選並收購符合資格舊工廈,重建為住宅或商業樓宇。該局主席張震遠昨向傳媒透露,已完成工廈研究報告,初步揀選四幢位處市區、鐵路沿線工廈給財政司司長審批,再選出兩幢做先導計劃。
再加政府特惠津貼
張稱,挑選時考慮多個準則,包括工廈樓齡要超過30年;明顯失修;逾半單位已空置;業權要分散,沒有單一業主擁有超過三成業權。工廈地盤面積最理想要超過1,000平方米。
張震遠續稱,收購工廈時會採用優厚的賠償條件,補償受影響的業主或租客;除以市價收購,會加上政府的特惠津貼,料每個項目涉及數億元成本,「我哋賠償比政府高幾倍,所以絕大部份都會蝕本,始終工廈地積比唔高」。他稱,近年工廈劏房嚴重,現階段不會收購有劏房的工廈,避免收購時更加複雜。
議員:應安置小廠戶
不過,工廈藝術家梁先生表示,政府早前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已令工廈租金有升無跌,不少藝術工作者被迫遷及加租,失去營運場所。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認為,市建局重建工廈應安置小廠戶和文化、藝術者。
建議當局可研究重建後預留一至兩層工廈,以較便宜的租金租予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此外市建局在本財政年度預留資金資助270幢舊樓、8,640個單位做強制驗樓,每幢大廈的資助額由2萬至10萬元不等,視乎大廈單位數量,預計屋宇署最快下月初發信給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