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近年服用中藥後烏頭鹼中毒的個案趨增,專家分析04至09年間52宗相關個案,發現其中16宗中毒後嚴重至入住深切治療病房,最常見的中毒原因為部份中醫對烏頭鹼類中藥認識不足,無為意同時處方多種烏頭鹼類藥材,可致劑量過多令病人中毒;烏頭鹼類藥材的品質也不穩定,同一份量的中藥,所含的烏頭鹼有效劑量可相差10倍,提醒中醫和病人用藥時必須謹慎。記者:陳凱迎
烏頭鹼類藥材包括草烏、製川烏和製附子等,常用作消炎、止痛和強心等,《中國藥典》對各類烏頭鹼藥的劑量均有所規限,處方過量可致急性烏頭鹼中毒,出現心悸、心律不正和低血壓等症狀,死亡率達5.5%。
本港04年至今已有逾100宗烏頭鹼中毒個案,包括今年4月底一名80多歲老婦於彌敦道一間中醫診所獲處方疑被烏頭鹼類藥材污染的中藥後死亡的個案。
單是04至09年間本港共有52宗烏頭鹼中毒個案,當中16人中毒後嚴重至須深切治療,其中一名20歲男子因背痛求醫,服藥後心跳一度停止,幸及時送院治療,另有一名孕婦本為安胎求診中醫,結果同出現烏頭鹼中毒症狀。
應至少煲藥一小時
瑪嘉烈醫院毒理學參考化驗室顧問醫生麥永禮表示,分析上述52宗個案後,發現最常見的中毒原因為烏頭鹼劑量超標。他估計與烏頭鹼藥材的品質不穩定有關。曾有研究發現,同一份量的兩份烏頭鹼類藥物,各自的烏頭鹼有效劑量可相差10倍,令處方的份量容易出錯。
麥續指,部份中醫對烏頭鹼認識不足,同一藥方內處方多過一種烏頭鹼類藥材,即使每款藥材的份量無超標,卻無為意數種藥材合共的烏頭鹼劑量已可致中毒。
除劑量超標外,不小心將烏頭鹼類藥材混入一般藥材,導致「隱性中毒」,以及製藥時炮製不足;或將烏頭鹼類藥材與一般中藥混淆,誤把烏頭鹼藥材當作其他中藥使用,都是導致中毒的原因。
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難以避免烏頭鹼藥材品質參差及受污染,認為負責監管中醫制度的衞生署,以及中藥材進口商應做好把關工作。他提醒,病人使用烏頭鹼類藥材時,必須跟隨中醫師的指示外,煲藥也要至少一小時,以減低中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