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耗資三億打造的屯門環保園,去年9月有六間商戶成功投得環保園二期最新的回收業用地,租約批出半年,一個租戶退租,五個租戶未入伙,政府支持的社福機構虧損九成。環保團體批評,政府遲遲未落實生產者負責制和垃圾徵費,令環保園發展遲緩。
記者:彭美芳
今年初,二期其中一個租戶「瑞田環保有限公司」向環境保護署要求終止租約。總部在台灣的瑞田,負責人王士銘表示,因內部業務重叠,故退出環保園。
環保園在4至5月就瑞田原有的8,500平方米用地招募新商戶,上月初的招標簡報會約40人出席,25日截止申請標書,環保署不透露已收取多少份標書,結果約今年第三季公佈評審結果,屆時把該用地的回收業類型和租金一併公開。
環保園二期有5個回收租戶和兩個政府資助的社福機構,現時只有政府出資的聖雅各福群會和仁愛堂的回收廠房已投入服務,5幅回收用地仍是空置,未興建廠房。
自行建廠成本高昂
地球之友副環境事務經理區詠芷認為,現時二期租約雖已批出半年,但仍未有建有廠房,主因是回收商期望政府推出新政策出台,例如電子廢物立例和垃圾徵費等。政府要廠商自行建廠房,成本高,加上租約長10至20年,商廠會等待最好時機才入場,以免損失太大。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由於政府未推行生產者負責制,生產商未對產出的廢物付款,靠回收業自己派車收集廢物。長遠來說,回收商需要支付高運輸費,以及依賴市民回收的主動性,「家係膠袋徵費之外就乜都冇,政府唔立法,好多回收產品都做唔到」。
他指出,環保園一期和二期的商戶應把廢物轉化成新產品才能形成環保工業,暫時只有一期的食油回收,能成功轉化為生物柴油賣出市場。
環保署料明年投產
環保署回應表示,二期的租戶因要建廠房,預計最快明年投產。針對廢物徵費,政府計劃今年向立法會滙報都市固體廢物收費。
政府在2005年推出《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環保署預期在2007年起,就電器、包裝、充電池等制定規例,但去年發表的《減廢.回收妥善處理廢物》政策綱要,預計2015年立例規定物業設回收設施,廢物收費、立法強制廢物分類等仍在討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