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中國故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不會邀請港交所(388)提價參與最後一輪競價,以便「成功」擊敗洲際交易所(ICE)奪得LME。如果沒有「中國故事」,港交所亦不會以180倍市盈率來搶LME。如果沒有「中國故事」,ICE亦不會「競」價競至如斯顛狂,LME股東更不可能在全球金融經濟風雨飄搖之際以「百年一遇」的「靚價」套現收回13.88億英鎊。最重要的是,若非港交所出手,LME會落入中國資金手裏嗎?
爭取資源定價權
以長倉計,香港政府為港交所持股5.88%的單一大股東;今次港交所的出手,標誌着中國面對國企走出去連番碰壁後,重整的策略部署,特別是對頗為敏感的行業,香港未來的角色更為重要,亦是「梁朝」創議成立類似新加坡淡馬錫的金融發展局的「深層次意義」。成功奪取LME,更是2009年10月李小加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之際,因其內地背景而被認為必然背負中國利益,在現屆任期滿約前的最重要「功課」。
中國消耗全球基本金屬的40%,一直爭取定價權,然而俯仰由人,單是鐵礦石的每年定價已被力拓和必和必拓所控制,而中鋁併購力拓又功敗垂成。此外,中資企業過去在期貨對冲交易多次慘敗,前有江西銅(358)和中海油(883)母公司的期銅和燃油交易的虧蝕,近有中信泰富(267)的澳元對冲慘輸事件。上海雖然有全國最大的期貨交易所,但只是自家玩,對國際市場全無影響;利用本身的需求和供應,以不同形式加入國際市場以爭取「定價權」是唯一的選項,亦是銳意於2020年將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為亞洲期貨交易中心的前期部署。
ICE為美國兩大商品期貨交易集團,其對手CME集團攤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包括COMEX及NYMEX的紐約商品交易所,若ICE成功併購LME,全球絕大部份商品交易便落入美資手上,作為刻意力保歐洲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英國當然不以為然,何況LME早己計劃推行人幣結算取代英鎊,爭取中國市場,因此今次「成交」,對英國來說肯定是贏了。然而,對中國又如何,特別是把上海期貨交易所帶進國際市場;將來港交所以不同形式參與上期交所業務或股權,大家不要感意外。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