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中半山,08年退休的胡琴家黃安源是香港中樂團前團長,當年的光陰全被工作佔據,退休後才有閒暇細味身邊風景,重遊昔日每天上班必經的摩羅街,驚覺樣樣是寶,以為石頭像退休生活一樣沉悶,原來學問廣、變化多;最初瘋狂買玉,後來發現色彩瑰麗的壽山石便一頭栽進去,正學習怎樣和石頭共處。
記者:吳宛蔚 攝影:程志遠
黃安源第一次用心遊摩羅街是四年前剛退休的時候,「當時先發現原來屋企附近有咁好行嘅街」。看着每塊外型獨特,巧奪天工的雕刻、色彩亮麗的壽山石,彷彿每塊都訴說着自己的故事,令黃安源愛不釋手。最着迷時,每天都要去逛一逛玉石店,只要遇到合眼緣的都買,有印章、擺件、手玩件近百件,連太太都不禁打趣說:「你看他藏了這麼多,每個都說好,就知道他貪新忘舊。」
每塊石頭都有故事
愛上壽山石,他鑽研石頭的身世。
壽山石估計有1500年用作雕刻材料的歷史,考古學家最早在1965年於福州北郊的古墓中發現其蹤影。因石質軟易下刀、色澤油潤瑰麗,而多作雕刻原料,好像石雕香爐、佛像、動物把玩件、陪葬石俑等。直至元朝才開始演變成圖章雕刻工藝的常用石材。
黃安源許多朋友退休即頓失寄託,連面容都憔悴了,他之所以越來越精神、年輕,就是找到這種可塑性高的壽山石作伴,閒時與一眾志同道合的玩石之友,各自帶來珍藏切磋,是這堆石頭為他枯燥的退休生活添色彩。
黃安源將會學雕刻,將面前的石頭變成自己的作品,塑造精采的退休人生。
嫩石要油 老石忌膩
壽山石品種非常多,超過160款,石多以出產山洞命名,大致可分為三類: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
不同石種、不同成熟度的壽山石都有不同保養方法,全都離不開「保持油潤」四字。因剛出坑的壽山石水份高,高溫與乾燥的地方容易令石頭龜裂,呈現小裂痕,所以除了避免陽光照射外,頭五至六年都要每月為它抹一層薄薄的babyoil或白茶樹油,時常拿在手把玩,也有助減少裂痕形成。
「保持油潤」卻不是金科玉律,收藏家認為元、明兩代開始流行打磨至油潤的壽山石,所以宋代及之前出土的壽山石雕不會呈油潤狀,大忌是抹油。
黃安源就因太細心為壽山石抹油,又時常將它們拿在手掌心把玩,結果他的「愛」令一些本來有一層如秦俑的灰都剝落了,而少了一種訴說歷史的味道,其中一隻南朝出土的壽山石豬就是受他「寵愛」而漸漸由啞色變得帶點光滑,害他被玩石朋友取笑。
壽山石王與后
圖一為石王田黃,這約20克重的吊飾,黃安源以約2萬買入;圖二為石后芙蓉,因其晶瑩剔透而深受收藏者所愛。
田坑石
壽山石中最矜貴的品種,被譽為石王,埋藏於繞着福建省福州市市郊約40公里而行的村溪兩旁,總面積少於一平方公里的水田底層,因多呈黃色,故俗稱田黃。田黃石油潤而呈半透明,肌理隱約可見蘿蔔紋,顏色外濃而向內漸漸變淡,以黃金黃、橘皮黃最佳,古時已有「一両田黃,十両黃金」的說法,但今日的每塊頂級田黃可達50至60萬元,黃金真是遠遠被比下去。
山坑石
三者之中產量之冠,產於壽山鄉月洋村方圓十多公里的山脈內,無論石質、紋理、色澤、品種都較其餘兩者多,而出產在月洋山中的芙蓉石,更是與田黃及雞血齊名,並列中國印石三寶,石質極為油潤、晶瑩剔透,有壽山石中石后的美譽。此外,都城坑及旗降都是優質的山坑石,並已經絕種。
水坑石
產於褔州市壽山村東南面的坑頭占山峯一帶的山溪中。因長埋水中,所以特別晶瑩剔透,比山坑礦洞產的更堅固。因開採困難,產量少,價格直追田黃。
南朝出土石豬
黃安源因常把這南朝出土的壽山石豬拿到手上把玩,令豬的尾部漸漸變得油潤了。
宋朝壽山石陪葬俑
收藏這些出土古董壽山石忌抹油,以免擦走可貴的歷史痕迹。
八駿馬高山石雕
雕功仔細,估計出自名家之手,是黃安源的好友割愛轉讓。
旗降立體雕像
這個釣魚翁作品乃典型的旗降石巧色雕刻法,作者巧妙地利用石的形狀及顏色雕成一個栩栩如生的作品。
旗降巧色雕刻
旗降石已絕種,其色彩層次較其他石質豐富。雕塑家運用此石雕的白色部份,雕成雲彩及大樹,增加其觀賞性。
遠古三猴雕
友人看到這遠古的三猴子石雕,不禁大嘆可惜,因黃安源用錯方法抹油,令本來很有味道的古董失色。
巧色雕刻 收藏家之寶
壽山石的價值,除了產地、歷史、石質與顏色,雕功也是原因之一。壽山石石雕,尤其是山坑種的旗降最常用「巧色雕刻法」,意指依照石頭的顏色創作,這種藝術品非常受收藏家喜愛,而出自名雕刻家的作品身價亦十分高。
明末清初的石器雕塑家楊玉璇是最有名的壽山石雕刻家,他原籍福建漳浦,客住福州,最擅長利用石的不同形狀及色澤,雕刻成人物、花、鳥、蟲、魚、森林及瀑布,雕刻佛像、羅漢及觀音尤其著名。他的作品於明末清初已大受官紳爭相收藏,有些更成為貢品,進貢朝廷。去年春季拍賣中,他的田黃達摩面壁像以天價人民幣1568萬元成交,成為一時佳話。
近年年輕的出色壽山石雕刻家,福建福州人鄭世斌的作品亦令人眼前一亮。他擅長將國畫的畫理及雕刻技法結合,令人欣賞其作品時有欣賞國畫的感覺,意境深遠。他獨特的風格,廣受海內外人士喜愛。自1994年於福建藝術師範學校畢業,便全身投入壽山石雕藝術,作品得過逾十次金獎及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