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警察質疑母親與三十多歲的兒子雖日日見面,卻從無溝通。我卻不覺奇怪。在香港,不少人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雖近,心理距離卻遠。一家人坐在茶樓要不各自打機恍如搭枱,要不就聊些無關痛癢的八卦娛樂。很多人了解明星比自己的家人更甚,很多人記得華仔的生日,不記得父母的生日;知道鋒芝戀所有的細節,卻不知道讀中學的女兒悄悄大肚……背不出家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公司名字的大有人在,又有多少成年子女會告訴父母,自己平時跟哪些人交往?成年子女,即使天天回家吃飯,又有多少不是三扒兩撥吃完了便一頭撞進網絡世界?
如果你丟了手機,你背得出父母或子女的電話號碼嗎?
你試過用手機跟父母聊天,而不會兩句話之後就「找不到話題和靈感」嗎?你知道父母年輕時曾經有過夢想,他們的夢想又是甚麼嗎?你知道父母喜歡甚麼顏色,愛吃甚麼東西,閑暇時間有甚麼消遣嗎?你說得出一兩位父母的好友名字嗎?一年之中,你有幾次跟父母一起進戲院看戲?
其實不止父母子女的關係疏離,夫妻之間亦然。很多男人覺得把錢交回家就算是盡了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每晚回家吃飯,再加不滾不賭的,幾乎已是聖人。誰還敢計較有沒有溝通?誰還敢提出心靈需求,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