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等着換外滙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打簿」。
從前,人人都有本「紅簿仔」,打工仔月尾出了糧,就去銀行排隊「打簿」,看看公司有沒有入數,看看自己有多少積蓄。一本銀行「紅簿仔」,登記了一個人的身家,簿中數字,令人愁令人喜。記得那時候滙豐銀行有個廣告,人們打開滙豐的「紅簿仔」,裏面會射出一道金光,把存戶驚喜的面容照得金光燦爛。
自動櫃員機出現之後,去銀行的次數明顯少了,取錢存錢,都在商場或者街角完成,那時候,「紅簿仔」還是有的,「打簿」的人龍還在。那時候聽人說甚麼「電子貨幣」,還有點科幻味道。不料歲月流逝,去銀行的次數越來越少,打開電腦,上網跟進銀行一樣,這時候,我在銀行裏坐着,看着手上的銀行卡,想起「打簿」的往事,便問職員:現在還有沒有「紅簿仔」?
職員回答說,還是有的,許多人依然保留了「紅簿仔」,用來查賬轉賬,但這些都是老客戶了,如果新客戶要開戶口而想要「紅簿仔」,那就要等到六十五歲了。銀行會給六十五歲以上的客戶「紅簿仔」,因為許多老人家,至今還喜歡看到印在存摺上的數字,一本「紅簿仔」在手,他們心裏踏實。但是我想,這種事情也不會延續多久了,不知哪一天,「紅簿仔」就會徹底消失,你家裏如果還有一本,好好保存吧,那將是「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