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政府擦鞋 共產黨中文襲港

啼笑皆非
政府擦鞋 共產黨中文襲港

語文是溝通工具,回歸15年來中港交往更頻繁,內地用語入侵,「開幕式」及「人流」等內地字眼湧港。有文化界批評「共產黨中文」生硬質劣,不及本地中文生動富意境,「好似內地繙譯只求讀音接近,但我哋個個港督譯名都音意雙譯。」

彭志銘

部份用語詞不達意

早年的QQ、現今的微博,將粉絲、神馬(甚麼)、給力等透過互聯網輸入香港。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內地用語近年深入民心,特區政府高官「功不可沒」:「佢哋為擦中央鞋,講稿用晒內地字眼,好似班底變咗班子。」他說,優化、深化及打造等都是「共產黨中文」,部份更叫人啼笑皆非,如「人流」是人工流產;部份如開幕式則詞不達意,「好似奧運咁盛大嘅活動,係一個典禮,應該係開幕禮,開幕式只係儀式,冇咗莊重。」
彭志銘表示,香港中文某程度較共產黨中文更源遠流長,如本港用的「質素」,早於宋朝出現,但內地用的「素質」是清朝後才出現;港譯詞也較內地出色,如歷任港督名字均音意雙譯,包括末任的彭定康(Patten),70年代的戴麟趾(Trench),「麟係吉祥獸,趾係腳趾,即係佢帶住福氣來到香港。」相反,他說內地只求音譯,如BillGates是蓋茨,Michelle是米歇爾,「我哋叫米雪,女性化好多。」
簡體字也日益普及,早前甚至有商戶如agnèsbCafe更在餐牌只顯示簡體字。2000年起已專賣簡體字書的尚書房負責人李漢明表示,當年內地書質素佳,售價又只是繁體版三分一,故深受歡迎;但隨着人民幣升值,兩者價錢相近,「生意難做咗好多。」但他說簡體字書仍有市場,因內地書籍較專門,且內地作家如韓寒近年也為港人認識:「佢哋都帶咗好多內地文化嚟香港㗎!」《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