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丟了銀包,我陪他一起去警署報失。朋友填寫報失單的時候,衝進來一位老婦,未語先哭。「我孩子不見了!」老婦泣訴。
我嚇了一跳,以為她帶孫子上街,跟孫子失散了。
警察安撫她情緒,着她飲水,待她平靜下來,才開始問話。
「你孩子幾歲?」
「三十幾。」
「是男是女?」
「男孩。」
聽下去才明白,她三十多歲的兒子五天沒回家了,做母親的越想越不安,去警署報案。
再聽下去,輪到我不安了。問她兒子的身份證號碼,她不知道。問她兒子的電話號碼,她說忘了。問她兒子在哪兒工作,她說在中環、銅鑼灣,或者香港仔。問她兒子平時跟哪些朋友交往,她當然也不清楚。
警察說,「三十多歲成年人,幾天不回家,可能是去旅遊了。」
老婦說,「不可能,他平時每天回家,從未試過晚上不回家睡覺。」
「那你怎麼對他一無所知呢?」警察奇道,「平時他回家後你們做甚麼?」
「看電視,吃飯。」老婦答。
「聊天嗎?」
老婦茫然,然後搖頭。聊天在她看來是多餘的事。
警察忍不住了,「三十多年都這樣生活?從來不聊天?」
我望望那年輕的男警,相信他跟自己的父母家人必定有良好的溝通,所以才有如此反應。事實上,我見過太多這樣的親戚朋友,父母子女之間唯一的見面地點是餐枱,家中的餐枱,或酒樓的餐枱,話題無非是正在播放的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