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到今天,已經50周年了。朋友們建議,在我過去50年間所寫的許多有關拼音的文章中,選擇一部份集合成書,方便參考和研究,並紀念方案的50周年誕辰。朋友們幫我選取長短文章50篇,文章數目跟周年數目湊巧相同。
50年前制訂《漢語拼音方案》是十分慎重的。方案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內有拼音方案委員會、方案起草小組、拼音化研究室)提出,經「國務院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佈。產生程序:1955年提出「草案初稿」;1956年發表「原草案」;同年修改成「修正式」(兩式);1957年形成「修正草案」;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佈。
有人開玩笑說,幾個字母搞了三年,太笨了!其實,何止三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審查和通過《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1982),又經過三年。今天回顧,花這麼長的時間來仔細設計這個方案,不是無益的。如果當年留下一點馬虎,今天會後悔無窮。
50年來,漢語拼音的應用擴大,快速驚人。原來主要應用於教育領域;現在顯著地應用於工商業領域。原來主要是小學的識字工具,現在廣泛地發展為信息傳輸的媒介。原來是國內的文化鑰匙,現在延伸成為國際的文化橋樑。
1958年秋季開始,小學利用拼音學習漢字,當時每年大約有二千萬小學生學習拼音,現在每年學習拼音的小學生可能已經超過一萬萬。
到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去看看,許多商品的包裝上都寫上了漢語拼音名稱。中藥和西藥的說明書上都有漢語拼音的藥名,這恐怕是人們還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
現在,幾乎每個人的口袋裏都有手機。我家小保母的口袋裏也有手機,經常打漢字短信。我問她:怎樣打的?她說:利用拼音。我問:誰教你的?她說:小學裏學過拼音,自然會打。
美國的「國會圖書館」有70萬部中文書籍,在20世紀的最後三年中全部改用拼音編制索引。
新聞報道:我國在世界各國開設一百所「孔子學院」,在國外傳播華語華文,適應國外華語熱的需要。「孔子學院」用甚麼字母作為注音工具呢?拼音。人們戲說,孔子周遊列國宣教拼音。
「北京」的拼音,從Peking改為Beijing,不僅是一個地名的拼法更改,這標誌着一個時代的轉換。
一種文化工具,只要易學便用,適合時代需要,它本身就會自動傳播,不脛而走。漢語拼音已經普遍傳開,無處不在,不再是新鮮的話題了。國外學者說,羅馬字母是最平凡的、也是最偉大的發明。我們不妨說,漢語拼音是最平凡的、也是最有用的文化工具。
2000年,我國公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這是對過去一個世紀的語文現代化工作做一次肯定的小結,保障語文現代化的成果進一步順利推行。其中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和不能使用的領域」;「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育」。
《漢語拼音方案》的學術定位屬於「語文規劃」和「字母學」。「語文規劃」在二戰之後蓬勃興起,因為許多國家都需要規劃他們的語文。「字母學」是一個冷門,在中國還沒有進入大學課程,《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是「字母學」的應用。這裏的文章可供語文現代化的研究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