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年前,著名歷史學者NiallFerguson曾經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來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克魯明批評Ferguson外行充內行,居然認為增加政府開支會反過來令經濟收縮,實在是裝腔作勢,不懂充懂。Ferguson則反駁指克魯明不明白凱恩斯理論的歷史背景,只懂擺「專家款」。
兩年後的今天,NiallFerguson在歐債危機問題上的看法卻跟克魯明異曲同工。大家都認為歐洲特別是德國沒有吸取30年代的歷史教訓,隨時鑄成大錯。根據Ferguson跟NourielRoubini在德國Spiegel雜誌網上版發表的文章,令德國及歐洲民主體制崩潰,納粹及其他極端主義政黨上台的不是1923年的超級通脹,而是1931年開始的銀行倒閉危機。
據二人的說法,1931年5月,奧地利最大銀行因全球金融危機,出現擠提,瀕臨倒閉,要由債務深重的政府出手挽救。但財困的政府根本沒有資源及能力穩住市場信心。很快信心危機橫掃歐洲其他國家,銀行體系面對重大壓力,不久,最大的兩家德國銀行應聲倒下,造成大量存戶損失,令資金更緊絀,經濟如雪上加霜。到1932年,德國政府及人民山窮水盡,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九,人民一片絕望哀號,對甚麼都不信任。正是在這樣的情緒下,極端主義政黨乘虛而入,主流政黨潰不成軍。1928年德國大選,包括納粹黨、共產黨的極端政黨得票不過百分之十三;到1932年,他們的總得票高達百分之六十。
今天的歐元區情況跟1932年的歐洲非常相似。主權債務危機跟銀行危機齊頭並進,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更令民主政體開始出現危機。偏偏歐洲各國特別是德國毫無危機意識,漠視歷史教訓,死抱反通脹教條,對紓解危機的各種政策如歐元區債券、刺激經濟增長一概sayno。
他們強調,假如德國不改變態度,不盡快改變政策,歐元區銀行危機將越演越烈,最後一一爆煲,令歐洲重演1932年的經濟崩潰,令歐洲民主體制被削弱甚至瓦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落實民主政制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一旦出現嚴重經濟危機,極端政黨隨時上台執政,令它們的政治生態大變,甚至放棄民主,重拾強人政治也不奇怪。
德國總理默克爾會看到他們的文章嗎?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