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街道毒氣滿佈,隨時令人患癌。世界衞生組織(WHO)公佈,提高柴油引擎排放廢氣的警示級別,由「可能致癌物」進一步列為「致癌物」,危險程度等同砒霜,並肯定柴油廢氣是導致肺癌原因之一,及會增加患膀胱癌風險。有環保團體批評本港空氣質素指標落伍,促請當局加緊應對。
隸屬世界衞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表示,經過一星期的討論,前日正式將柴油引擎廢氣由原本屬於第2A類「可能致癌物」,提升為第1類「致癌物」,危害等同香煙、酒精、砒霜及石棉等有害物質。
該中心表示,今次提升柴油引擎廢氣的警示級別,是根據對經常接觸柴油廢氣的礦工、柴油車司機及火車工人等高風險人士進行調查而得出。有關報告會於即將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發表。
本港空氣指標落伍
中心又指,除了汽車引擎,使用柴油發動機的火車、輪船和發電廠亦同樣排出有害廢氣。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表示,希望各國致力減少柴油引擎排放的廢氣,市民應盡量避免暴露於廢氣中。
本港運輸署統計,本港目前有逾13萬輛柴油車。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說:「世衞可謂發出好強烈嘅信息,既然唔容許二手煙,咁點解可以容許市區有噴住咁大量二手煙嘅柴油車行走?」本港商用柴油車只佔全港車輛總數約20%,但它們排放的氮氧化物及可吸入懸浮粒子,則分別達到總數的76%及80%以上。
朱漢強又批評本港空氣質素指標落伍,自87年至今未曾改變,雖然當局承諾修訂,但最快要到2014年才可落實新標準;當局應考慮提倡用電動車或環保車,改善空氣質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表示,以往醫學界相信空氣污染物是致癌的原因之一,如近年越來越多非吸煙的女性患肺癌,相信與環境污染有關,政府必須解決,如給予司機誘因更換柴油車,市民過馬路時戴口罩是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