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央行變身救世者? - 盧峯

國際Z世代:央行變身救世者? - 盧峯

退休官員、中央銀行行長應否就公共政策公開發言並沒有甚麼成規可循。有的像前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退休後一言不發,有的像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那樣從財金政策、金融危機到投資貼士都說。
任總忽然就聯滙制度來個「學術討論」惹人注目以至爭議是免不了的事。撇開背後的政治動機不談,他論文中有關貨幣制度及央行角色的討論其實很切合時弊,又算簡明易懂,值得仔細讀一讀。事實上中央銀行的角色、作用並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就以發達國家為例,美國聯儲局有兩個政策目標,其一是保持物價穩定,其二是促進經濟增長。歐洲中央銀行則不一樣,它以反通脹為首要任務的德國央行(Bundesbank)為師,只集中保持歐元區物價穩定,不必費神經濟增長的問題。英國央行──英倫銀行在1997年工黨讓它獨立以前是政府的一部份,作用是配合政府的政策。70年代初保守黨希斯政府要刺激經濟,英倫銀行便聽命減息開水喉。而在獨立後,英倫銀行的政策目標比較接近聯儲局,反通脹與保增長並行。
中國人民銀行就不用多說了。雖然它也有本身的政策目標如保持物價平穩、促進就業……等,但實際上它不過是黨的工具,必須配合黨的政策需要;黨說要放水就放水,黨說要緊縮就緊縮,寫在紙上的目標都只是裝飾品。
香港沒有中央銀行,只有類似中央銀行的金管局。不過,金管局的地位、角色比較含糊,它既受政治問責官員──財政司司長制約,運作時卻又享有高度自主權。它在貨幣政策上的目標更是狹窄,金管局按法例及慣例只需維護港元滙價的穩定(滙率穩定),不用管物價波動,更不用管經濟增長或就業。
不過正如任總所言,一場金融海嘯令中央銀行面對前所未見的衝擊,從政府到民眾都對它們有更高的要求,有的時候甚至視它們為救世者,要求它們及時行動,採取奇招、新招救市。保守如歐洲央行在歐債危機下也不得不在反通脹以外引用新措施增加資金流以免經濟爆煲。可以說,央行正面對越來越多的政治訴求,正變得越來越政治化。如何在政治決定與專業判斷中取得平衡已成為各國央行行長最頭痛的問題。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