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認不認還須認」,西班牙最終要向歐盟求救,貸款重組國內銀行業,金額或高達1000億歐元。這消息印證了歐債危機發展至今,其中一大特點就是要往最壞處想,因為最壞的情況最終都會發生。
在希臘本周日大選前消除了這個不明朗因素,市場對此應會表示歡迎。今次較特別的是,受助一方只是西班牙國內銀行業,並非國家政府。然而,西班牙政府真的可以就此置身事外嗎?
歐盟直接救當地銀行
西班牙求救與之前三個歐豬國家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不同,因為是由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及歐洲穩定機制(ESM)直接向西班牙國內銀行貸款。這做法的好處,是西班牙政府名義上沒有求助歐盟,貸款不會增加國家的債務水平,令政府被評級機構降級的機會大大減少,可以繼續在債券市場上發債集資,應付國家營運開支,亦毋須遵守嚴苛的削赤條件,使經濟像希臘一樣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西班牙政府一直耍賴,早前多番重申自己可以處理國內的債務問題,絕對不需要求助國際機構。
事實上,該國政府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主權評級不用被調低的情況下,獲得歐盟援助,力挽該國瀕臨崩塌邊緣的銀行體系;確保接受援助後亦不用大幅削減政府開支,令已經疲不能興的經濟雪上加霜,這亦是西班牙一直拒絕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參與拯救的原因之一。
冀政府借貸成本不升
然而,根據過往例子,國內銀行業一旦出事,國家最終都無法獨善其身,美國及英國就是近期例子。雖然拯救細節尚未公佈,但要確保西班牙政府的借貸成本不會因此急升,必須設計精確的條款。因為根據現時歐盟條例,若政府擔保私人企業的損失,國際機構向私企注資均被加入政府財赤當中。由於今次是由歐盟向西班牙救助基金(FROB)貸款,而FROB屬於官方機構,拯救貸款都會被加入到政府賬簿之中。
現時西班牙國家已受承認的主權債務達7320億美元,加入今次受助貸款1250億美元,令國債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進一步上升。而西班牙的國際債主有可能不賣賬,認為該國政府仍需為貸款負債,有可能令國債孳息攀升,政府的如意算盤未必能夠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