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歐洲滙率機制(EMS)面臨前所未見的投機衝擊,邊線的國家如瑞典一度將利率升至500厘的超高水平以阻止投機者;意大利被迫擴闊里拉兌西德馬克的波幅以免耗盡外滙儲備。受不了痛的英國在黑色星期三被迫退出EMS,讓英鎊貶值及自由浮動。不過,真正的好戲在法國法郎。所有人都知道法德軸心是歐洲一體化的火車頭,假如法郎受襲而德國央行依然「自己顧自己」,不願傾全力相救,那作為歐洲貨幣一體化序幕的EMS將壽終正寢,德法關係會大受打擊。
果然,英鎊退出後,法郎立時成為追擊焦點,法國政府耗用上千億元的儲備仍無法擊退炒家,只好找德國政府及央行求助,除了借錢外,還希望借德國央行的權威壓住場。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要求法德兩國央行發表聯合公報,清楚表明法郎兌馬克的滙率神聖不可侵犯(inviolable)。誰知畏通脹如猛虎的德國央行行長HelmutSchlesinger不賣賬,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游說及磋商後仍不願簽署有關聲明,又指法國維護法郎不力。僵持了大半天直到法德元首直接介入,法國官員拋下狠話:「德國央行不能像對英國、意大利那樣對待法國,我們在政治、經濟、戰略上跟英意不可同日而語。」Schlesinger才稍稍軟化,同意發表支持法郎的聲明,但他們堅持德國央行不會無限量支援法國。
由這個歷史事例可見,德國財金官員雖然支持歐洲一體化,雖然珍惜一體化的成果,但在他們心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價值依然是反通脹,依然是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在應付近兩、三年的歐債危機時,這樣的DNA仍然活躍,仍然主導着從總理默克爾到手下財金官員的思維。此所以她們開出的藥方是緊縮、緊縮、再緊縮,此所以她們要求其他國家大力勒緊肚皮而不是放手刺激經濟。
近期的國際形勢有變,主倡救市的聲音比以前要響亮得多。從近鄰的法國到對岸的英國到遠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在合奏救市之歌,都在向默克爾及她的政府施壓,想逼她放棄緊縮,讓政府及歐洲央行放水救經濟,以免禍及全球。但反通脹、反對大開水喉的想法對德國官員是刻骨銘心的價值,甚至比法德聯盟更重要。要默克爾放棄這個堅持,大幅改變緊縮政策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