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plus:雕蟲小技 匠心手藝

新活plus:雕蟲小技 匠心手藝

近年手藝課程越開越多,手藝復興嗎?上半天課,已經做得似模似樣,手藝是如此簡單嗎?熱愛中國篆刻的馮嘉儀和以皮革做創作的Momo,就要告訴你手藝是甚麼一回事。

記者:周燕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

篆刻——方寸之間

■馮嘉儀說,篆刻不但不是雕蟲小技,還展現了中國的哲學思想。

「中國向來看不起手藝,認為飽讀詩書才叫高尚。中國的審美觀很奇怪,美要包括創作者的道德水平、知識涵養,例如在詩畫中表現愛國情懷是美,表現寄情山水的心志也是美,而手藝卻只被視為雕蟲小技。」馮嘉儀(KadyFung)預科時已經鍾情中國篆刻,在中文大學修讀藝術創作碩士時,更專研中國篆刻,師從唐錦騰。Kady說,元代開始,文人開始涉足刻印,又把書畫學問融入其中,令到這門手藝變得精緻,「在刻印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鋪排。中國書畫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有時留白,有時密集。有些文人,又會刻上自己的文學創作,令到印章內涵變得豐富。明代的文彭就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他是書畫家文徵明的兒子。」我們常常聽到的齊白石,除了擅長畫蝦外,也是篆刻大家。

■日本的平假名也可用來做創作。

忘我修煉

拿起刻刀,在玉石上演練。刀刃沿石面向前推進,叫衝刀;一刀接一刀地切割,則叫切刀。就這兩種刀法,把中國文字之美表現出來。昇華至一個境地,這門手藝豈是雕蟲小技,「過程中,人恍惚入定,進入忘我的境界,如像進行一場修煉。」創作外,Kady也有開班教授,她覺得這已經是一種簡化,「參加DIY班,工具、材料一早都準備好了,失卻了手藝常遇到的解難、摸索、鑽研漫長過程。」
中國印章,字體以小篆為主,小篆即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出現的文字,「篆書寫法對稱,筆畫有彈性,有繁有簡,可將人的不同心情變化表現出來。」篆刻,是書法、章法、刀法的結合。
手掌般大的玉石,呈現出來的是大學問。「印章最大哲學是陰陽調和,紅色和白色的位置要互相協調,互相配合,達至中庸之道。」印刻有陰刻和陽刻之分,前者把草稿上線條部份刻去,保留空白部份;後者則相反,把草稿上線條的部份留下來,刻走空白部份。陰陽調和,就是表現在紅白之間。

■蠟台上的巴洛克篆書字體是Kady的創作。

指頭粗粗

Kady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八十後,非但沒有覺得中國文化老土沒趣,還對中國文字情有獨鍾,「魯迅曾經說過:『飾文字為觀美,華夏所獨』,華夏文字獨特在融入美學,不需要依靠色彩,單憑文字線條已經足以呈現美感。」Kady也懂書法,但她認為透過印刻進行創作,更加過癮,「我最喜歡聽到刻刀劃過玉石面時,發出的聲音!」十隻指頭粗粗,見證了這門手藝為她帶來的無窮樂趣。她的工作室叫「煉石手創館」,名字源自「女媧煉石補青天」,表現了她對手藝和石頭的鍾愛。「中國印刻發展,追求文字爆破性,沿着傳統發展下去,而台灣傾向把印刻融入當代不同的藝術範疇,演化出很多有趣創作。」Kady的創作貼近後者,好像把巴洛克字體融入篆書,演化出像圖騰般精緻的字形。在現代社會,物料眾多,玉石以外,木、銅、石膏等均可做印刻創作,也開闢了這門手藝的新路向。最近Kady在石膏上用篆書刻上她創作的《盛女決》,「以前的文人賦詩,我造詣不及他們,就創作打油詩!」

■花朵圖案是由何韻詩《花見》的歌詞:「紅粉菲菲要風雪造就」所組成。

以心篆刻

■在牛油紙上用鉛筆起草稿。

■用過底紙把草稿轉移至玉石上。

■刻走空白部份,文字就現形了。

■看得到玉石上雕的是甚麼字嗎?

■薰染硃砂,便可印於紙上了。

煉石手創館
電話:23459282
網址: http://www.sealingstone.com.hk

皮革——手藝復興
手藝沒落

近年Momo在牛頭角開班教皮革製作,他也驚訝越來越多人想學DIY。手藝復興嗎?「當中八成學生是女性,而她們主要都是做來送給男性。」雖說貪得意、送禮居多,實在稱不上是鑽研,「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風潮,或者叫流行,反正我一直以來都在做這件事。」Momo修讀時裝設計,從小鍾情手藝,小學織手繩,中學織冷衫,長大後車衣服、做木家具、做皮具等,「我曾經有兩年時間完全沒有買衣服,全都是自己做!」
Momo說常用皮革主要有牛皮、羊皮及豬皮,「牛皮可塑性高,可軟可硬;羊皮柔軟,多用來做皮褸,豬皮較多毛孔,價值不及前兩者,多用來做內裡。」近來出現了很多皮革DIY課程,其實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手藝,「主要分為歐美兩派。歐洲皮革,可體現於如LV、Hermès等奢侈品牌,風格較簡約;而美洲皮革,較多裝飾。自從十八世紀出現工業革命以來,家庭式作業逐漸式微。」Momo認為手藝的沒落,的確教人惋惜,「有次有個外賣司機送Pizza上來,看到我的車機,忽然有所感觸,原來他以前從事這門手藝,現在卻變成外賣佬,多麼可惜!」

■這台像木馬的工具,就是用來輔助穿線的。

工多藝熟

Momo對手藝的執着可體現於他的工具上,黑色高頭車是六、七十年代產物,老師傅本來用來補鞋,Momo貪高頭車針粗力大,換上新零件,便可用來車皮革,「你問媽媽那一代人,就會發現她們都說工具還是舊的好,力大,性能佳。」又有部像木馬的東西,原來是用來輔助手縫皮革,「購自eBay,來自美國,相信是八十年代產品。」桌上還有一堆陳舊木工具,「其實我也不是每件工具都知道如何使用,都是估估吓。」
先用平衡器在皮上定位,再用菱斬(工具一種)鑽孔,然後穿線,Momo說做皮革過程周而復始,很刻板的,但要手藝好,卻要日積月累,他認為老師傅就是最好的學習對象,「一般來說,都是先鑽孔,後穿線的,但我見過有老師傅邊鑽孔,邊穿線,手法很快很純熟,但我看來看去都不明白。」匠心獨運,就是這個意思了。

■皮革製作就是不停的大力穿穿縫縫。

■這堆購自網上的古舊工具,使用的技巧各有不同。

■這台古董高頭車針粗力大,最宜車皮。

■平衡器(上)在皮上定位,菱斬(下)用來鑽孔。

ButcherLab
電話:34210212
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butcher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