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中學時,最令我頭疼的是數學、物理和化學。無論對着課本多久,概念總是搞不清楚。為了應付考試,只能強記方程式,胡亂代入。試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措,成績只是差強人意。
到了愛爾蘭念醫學院預備班(pre-med)時,再和這些似曾相識的科目重逢。事隔幾年,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卻一一迎刃而解。原來有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真的要年紀大幾歲才容易明白。我只好怨自己遲熟,嘆一句「點解嗰陣時我咁蠢!」
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現今家庭只有一、兩個小孩,父母全盤心血、一切期望,和自己年輕時未達到的理想,全部傾注在小孩肩上。走路還未站得穩的孩子就要趕着上幼兒班、補習、學琴、學畫、游泳、興趣班、外語班,把時間表排得滿滿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馬拉松長跑!
跑馬拉松最忌一起步就發力狂奔。在開始幾公里領先的,在最吃緊的時候往往會後勁不繼、抽筋、受傷,未必能到達終點。
要完成42公里的長跑,和做人處事一樣,最重要的是「我能做得到」的信念。我們把子女從一個學習班送到另一個興趣班的時候,又曾花過多少工夫培養孩子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我的女兒是幼兒園的老師,在挪威念書時讀過一些幼兒教育的理論。當地是強調「從遊戲中學習」(learnthroughplay),讓孩子在玩耍中摸索世界。回到香港工作,女兒投訴:「幼稚園要教光合作用,點教呀?」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