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在盒裏的靈魂 - 嚴浩

關在盒裏的靈魂 - 嚴浩

2012,五月二十六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個「六七事件四十五週年學術會議」,很多學者對這宗發生在45年前的香港歷史發表了研究文章,羅玉芬、丁新豹、余汝信、陳韜文、王慧麟、譚志強、劉銳紹、張家偉、陶傑……。張家偉已經為這段歷史寫過三本書,第三本叫「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為甚麼要讓這段歷史在人們的記憶中活下去?因為從這個暴動開始,香港社會走上了法制的路,香港的「左派」開始分裂,香港的「愛國同胞」開始醒悟:「愛國」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不止是監禁和坐牢,正如張家偉的個人觀察,愛國的熱情,換回來的是「不少人付上失業、失學、受傷、入獄的沈重代價,事後卻因北京及左派陣營不願重提六七事件,而產生被離棄的鬱積」。
轉眼過了幾十年,當年失學、受傷、入獄的不少青年學生已經成了父母,我到最近才知道,他們之中,很多都不敢把自己從前坐過牢的往事告訴子女,因為無法解釋清楚。孩子想去考公務員,做父母的一再潑冷水,不鼓勵孩子去考,因為考公務員必須家境「清白」,上一輩坐過牢,下一代是不可能考的,但是他們又不能把事實告訴孩子,正是淚向肚中流。六七年的黑暗沒有因為時間過去而被洗得一清二白,在時間的黑盒中,能聽得見盒中的靈魂在咆哮。